35个笔记
前言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 外婆若在世,她应该是不能理解这个词的,因为她决策、行动向来干脆,好像永远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 88岁时,因为我一直不结婚,就问我是不是喜欢女孩子,并表示这种情况在加拿大很常见,她尊重我的选择,还将我的一个朋友误解为我的“女朋友”,拜托她好好照顾我,弄得对方哭笑不得,继而又很感动于外婆对我的关心。
8
>> 外婆的行动力也特别强,她想到一件事,就一定要去做,绝不等待。以前我一直觉得那是一种鲁莽,后来才明白,这实则是一种智慧。因为生活中的变数实在太多,机会稍纵即逝,愿望随时间的流逝也会变质,所以要活在当下,尽力抓住此刻。
第1章 认知觉醒,跨越陷阱
>> 据外婆说,高祖婆的教育宗旨大概是让孩子们什么东西都见识过后,就能够辨别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坏东西,不然,小孩因为眼皮子浅,别人一点新奇东西就能给带跑了,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探索;知道一个家是怎么运转的,如何抓大放小,既松弛又不出错,哪些是关键点要抓住,哪些可以随它去;学会待人接物,识人的技巧……其中种种分寸极难拿捏,如果不是在具体的事例中看长辈具体的做法,小孩子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
>> 其中种种分寸极难拿捏,如果不是在具体的事例中看长辈具体的做法,小孩子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
>> 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常常会忽略但至关重要的一点——顺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常常将所有知识经验、人生道理一股脑倒给他们,但很少有家长会思考,孩子应该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尼采说:“一棵树越是高大,它的根就越是伸向黑暗。”而一棵根基不牢的树,注定是会歪斜的,这就是现代人拧巴和内耗的根源。
>> 在我们的家族中,她比任何人都有资格用长辈的权威来教育孩子,但她没有,而总是温和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们还不是大人,但外婆曾经是小孩。”她蹲下来,站在孩子的位置,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照顾着我们的情绪感受。她从不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将那些只可在至亲之间教授的知识诀窍糅合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示范给我们看。
>> 王阳明说:“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时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孩子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虚幻的掌控感:好像只要自己做得好一点,就可以避免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如父母吵架)发生。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就会习惯性把所有责任(无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都扛在自己肩上,例如:
>> 我们知道,有些事发生是人无能为力的,需要允许它发生;有些问题自己有责任,别人也有责任,光自己做好也无法解决。
>> 学生感到非常失望:原来心理学家到100岁了,都没办法逃脱情结的影响。但紧接着,汉德森说:“但是我知道了它在哪里,我就能绕着走。”
>> 抓紧发展自己,等有能力了就利用考学、工作等方法逃离。如果是其他社会关系的人,请立刻远离,别浪费时间,这种人自己不阳光,是个情绪垃圾站。
2024/5/1 发表想法
不期待别人是圣人,自己也不当圣人,坦诚面对自己的私心
>> “我是你亲外婆,我是爱你的,但人是复杂的。其实我也希望你不要去外地读书、工作,因为当我老了,身边多个孩子,我的保障就大一些,这是为了我自己。我也会
>> “我是你亲外婆,我是爱你的,但人是复杂的。其实我也希望你不要去外地读书、工作,因为当我老了,身边多个孩子,我的保障就大一些,这是为了我自己。我也会
>> 无论怎么选,都应该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也要你自己去承担代价。千万不要把选择权交给别人,否则,一不如意,就把责任推给其他人——‘都是你让我怎样的’,这会让你变得软弱。”
>> “自己的路,要自己选。”
要求别人无私实质上就是一种自私,不应要求他人成为圣人,那是不合理的;也不应要求自己全然无私,那样会陷入痛苦内耗。
>>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把圣人的标准当成一种理所应当,这会造成很多问题。人生好像攀岩,有时候拼尽全力尚且只能艰难保持在原地不下滑,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过高,过于心软善良,就像在心上安了一个抓手,道德绑架、无端指责更容易勾住你,把你拖入深渊,使你的负担越来越重,非常辛苦,人生难度飙升。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中求同存异、博弈平衡,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接受商量和调和。对于别人的要求,要思考一下,拒绝还是接受,底线在哪里。
>> 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中求同存异、博弈平衡,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接受商量和调和。
>> 人生是你的,选择是你的,最后买单的也只有你。
>> 为了感动自己,显得自己伟大,靠自我牺牲来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是拧巴的,与其交往的人往往要受到他们居高临下的指点和挑剔,也会很难受。
第2章 自我保护,无须羞愧
>> 外婆说:“如果家长苛待甚至牺牲自己,就会不自觉对孩子要求过多,期待更多精神回报。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没得选,也许他们并不希望家长这样做呢?
>> 爱从来不是掠夺,在虚弱时,你应该抓紧时间经营自己,不要往外耗散你的能量。
>> 如果他们急于竭泽而渔,那他们根本不值得你如此耗竭自己去付出,不用自责,不要强行把自己的道德水准拔高到常人难以企及的位置。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这不是自私,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 个人要是总以软弱示人,就容易被人欺负,越被人欺负,你就越不会尊重自己。”
>> 这个锅代表这个世界。”她手上拿着葫芦瓢不停往里面倒水,接着说:“水是那些人的空间,空气是你的空间,总空间有限,他们的空间越多,你的空间就越少。所以,你不能轻易让出空间,你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空间!”
>> 醉酒的人也知道“欺软怕硬”——这几乎是生物的本能。
>> 有时候我发现,她跟别人聊得十分热络,但交流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她真正的想法从不会轻易示人。
>> 而标榜自己道德高尚的人,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跳脚比谁都高。真正做好事的人不会到处宣传,因为他们往往觉得这不值一提。越缺什么,越炫耀什么。要警惕只会劝你大度的人。”
第3章 放下重担,学会松弛
>> 生存本就艰难,所以我们更要精打细算用好内心的能量。值得忍的事才忍,把意志力花在刀刃上,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对于不值得忍的事,不如及时行乐,获得最大的满足。
>> 人如果苛刻对待自己,自我牺牲,就可能会产生一种自己很伟大的感觉,继而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做一些事,别人做不到时自己就会生气。比起把所有东西都省下来给你,一起分享可能会让大家更轻松。
第4章 身心和谐,发展之道
>> 人若自身能量不足,认知不够,世间陷阱、骗术千千万,容易被骗的地方就是你执着的地方,也是容易使你痛苦的地方。自卑反而容易自负短视,想以小博大,不愿踏实付出。自我亏待会生出空洞,骗子会趁虚而入,能量不注入自己体内就容易被他人吸走。
第5章 人际交往,轻松相处
>> 召唤什么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选择尽力召唤那些可以吸取养分的部分,放过那些自我苛责和攻击的部分,选择珍藏温暖和感动,绕过狭隘和黑暗。
《六祖坛经》中说:“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以我当时的智慧无法参透的局,时过境迁,能够意识到它是无解、不可避的,放过自己,不再懊恼悔恨,这也是成长。
意识到,就得智慧。
跳脱出,就是圆满。
>>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你首先要看看自己有什么可以交换的。一定要先发展自己,你手上有了可以跟别人交换的东西,合作的可能性才会大,合作也才能持久。
番外二 滚烫的红豆沙
>> 压抑的情感不会消失,它们会被活埋,但会在以后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
>>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的孩子,突然就厌学了、崩溃了,即便在外面遭遇了可怕的事情,都不敢告诉父母,父母甚至还会疑惑“孩子怎么什么都不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