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是《黄直录》,其中心意思是过分矜持亦弊端。
黄直,字以方,全溪人。嘉靖二年进士,任漳州的推官,因抗疏论救而下狱。曾从学于阳明先生。
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一叶知秋","窥一斑见全豹",在我的理解上,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圣人先贤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为什么能心无旁骛,矢志不渝?为什么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呢?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品行,从本质上看,这种品行并非作做,亦非勉强而为之,更非他人强令其而为之,这是圣人“良知”的表现,有良知即为有道,道在心中,忧可以转化为乐,苦可以转化为甘,祸可以转化为福。这就是圣人遵循天理的缘故。 孔子赞扬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物质生活很匮乏,但是,由于他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了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能充分体会人生的乐趣而没有烦恼和忧愁。
"致知"的过程很长,切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同时还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心中只有一个“天理”在。所做的学问,要进入耳、目,明通于心,融贯全身,表现于行。心体晶莹亮洁,说话端端庄庄,行动和和缓缓,时时、处处皆可作众人之表率,这样才会达到目标。
心之本体原无善恶,善与恶本不是客观本体的表现。违背本体,就产生憎嫌之情,于是有了恶;顺符本体,就产生仁爱,仁爱之心即为善。善与恶是人心性本体之外的两种对立的属性。世间上没有纯善之人,也没有净恶之徒。再善的人也有责己之心,再恶的动物也有舔子之情。所以,善与恶既是实在的,又是虚幻的。二者不是对立存在的,同一件事,与有的人而言是善,与有的人而言是恶,只是因为位置不同,心境不同,所以就成了貌似对立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要公正的对待每个人,不能乱下结论,更不能因为一件事就肯定或是否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