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在细节—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0-2岁)

害怕和恐惧是人的本能情绪之一,这种本能情绪从宝宝一出生便如影随形般产生了。大多数宝宝会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动物。孩子害怕的东西千奇百怪,让孩子恐惧的事物层出不穷,让家长颇为头疼。

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反应,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育。

那么,孩子表现出来的害怕,恐惧都有哪些原因?在孩子的想象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应该如何辨别孩子的恐惧是真是假?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和克服恐惧?

一岁以内的孩子如果安全感建构得很好,就不会有太多的害怕情绪,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够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他们的恐惧往往没有成年人那么多。

但是,如果孩子在出生之前就形成了恐惧的心智,那么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后,就会把内在的恐惧情绪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寻找各种东西去恐惧。

孩子在2岁之前,由于对身边的事物不够了解,所以遇到可怕事物时的表现会让成人难以理解。但是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如果大多数孩子都不害怕,却有一个孩子害怕,我们也不能就认为他是有问题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在一群人里总有几个人跟大多数人的感受不一样,这并不能说明那些不一样的人是有问题的。

10个月孩子对于发光出声的洋娃娃和朋友家的鱼特别恐惧。

作为10个月的孩子,他首先会依恋一个人的面孔和形态。我们都知道,人和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可是儿童由于无法灵活处理这样的信息,就会将人的形态刻板地认为为他熟悉的面孔的样子。如:爸爸和妈妈的脸是柔软的,皮肤是有弹性的,是有表情的,他会通过心灵去感受一个人的面孔所表现出的让他感到愉悦的神情,如果这个面孔突然失去了那种神情,他就会觉得非常恐惧。(没有表情,硬邦邦的,里面发着光的洋娃娃)秩序敏感期现象。

10个月的孩子还无法理解语言,我们只能保护孩子,使他不再经历他所恐惧的事情,但没有必要花很大的心思去研究孩子害怕的原因。

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天生的,有些孩子对事物形体的感受更刻板一些,所以不接纳与刻板不相符的形式,而且会害怕。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将他带离即可。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会害怕某个类型的事物,这是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必然情况,家长一定要放松,耐心等待孩子度过这一时期。

一岁六个月孩子,如果真的害怕到要哭的地步是绝对忍不住的,没哭只是因为他的恐惧还没有到需要大哭的程度。所以,家长不必按照成人的状态来理解孩子,这样反而会使自己的心理有担心和愧疚感,这样的心理会影响孩子。

有时候,孩子的不良情绪显得延长了,并不是当时的事件造成的,可能是事件以后,周围人营造的紧张氛围造成的。

孩子是感觉动物,虽然成人说了很多的话,但是如果你的内心和你说的话是不一致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内心的东西,你的语言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当孩子被惊吓后,家长一定要安静下来,感受自己内心的状态,真正从内心去放松,而不是一边自己很紧张,一边对孩子说那些宽慰的话。这样只会使孩子非常糊涂,把语言的内容和他对家长内心的感受搅在一起,搞不清哪一个是真的。

实际上,孩子不会打死任何东西,说这样的话,只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家长听到的也只是语言的内容。如果家长觉得这样的话不好听,不给予反应,也就是不强化,孩子慢慢就不说了。

一岁多的孩子正处在练习掌握语言的阶段,而孩子探索和学习语言都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段时期内,孩子会探索有力量的语言和脏话,只要成人平静对待,孩子慢慢就不说了。不必为孩子说的一两句不适合于社会道德的话而感到紧张,也不必非要当时制止。

家长一定要分清孩子所表达的内容,哪些是孩子心理需求的,是孩子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哪些是孩子在练习语言。对于前者,家长应该去迎合,而不是不让孩子说;对于后者,家长注意孩子的语言环境即可。

一岁八个月孩子害怕医院和医生。突然感受到疼痛,会造成跟疼痛有关的标志性恐惧记忆。每个孩子都会害怕医院,害怕打针,但人生病就必须去医院,该打针时就必须打针。无论孩子多么害怕,成人都不要在孩子害怕的时候有紧张情绪,这样孩子就会好一点。这个孩子的害怕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消除,成人能做的只有让孩子发现穿白大褂的人对他没有伤害,更好的方式是加强孩子的体质,让孩子少生病,少去几次医院。

在孩子感到恐惧而大哭时,家长不要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中,那样会加强孩子的恐惧感,除非孩子真的遇到了灾难性事件,需要成人那样安抚。

如果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是以后还要反复经历的,在孩子第一次经历时,成人可以放松心态,平静而微笑地看着孩子。不要很快地离开现场,等孩子平静下来后,让孩子再看一看刚才那个医生,用快乐,幽默的方式描述医生对其他小朋友的治疗,并引导孩子对医生的医疗器械感兴趣,回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打针的游戏。(孩子是医生,自己是病人,当孩子给自己打针时,自己装出非常可笑的样子逗孩子发笑。)切忌在孩子害怕时用快速而急切的语气对孩子说“不怕不怕”,而应该用温和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医生的工作和医生对别人的帮助。也可以给孩子找一些有关医院和治病的儿童读物。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孩子胆小,就一直在孩子面前议论,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孩子分不清这样的评价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是相符还是不相符,就会认为成人所说的胆小是希望自己胆小,从而将成人说自己胆小的事情和胆小这个词配对,在环境中不断地寻找可以与胆小这个词配对的事物,然后让自己表现出胆小的状态。这种状态使成人更加确定自己说的是对的,所以孩子就真成了胆小的人。

成人在生孩子之前就要学习人类发展的特征,尤其是大自然为0-6岁孩子所设定的发展模式。这样,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才能知道怎样养育孩子,不至于把孩子的自然发展现象当成了问题,强行加以调整和制止,最后制约了孩子发展的,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里,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做孩子要求做的事情,这样不会惯坏了孩子,因为这不是以破坏原则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纵容孩子,孩子对环境秩序的需要也不是故意破坏原则或与成人较劲。他们还没有这个意识,这时,成人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顺应大自然,违背孩子的发展需求就是违背大自然。

在这个年龄,孩子会因为一些改变而不舒服或者哭闹时,成人一定要仔细想想,在让孩子哭闹的事情上,以前孩子经历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尽量按照以前孩子所经历的模式去做,孩子的痛苦就会消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