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的《巨流河》虽是从日本入侵中国到台湾后期建设,但涉及家国爱恨的较少,一是政治敏感二是她本人也是不喜谈论政治。
最让我读完印象深刻并为之动容的是张大飞与齐邦媛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一男一女之间彼此欣赏,彼此包容成全,彼此挂念的爱情。
一个常在天上飞,拼死抵抗日军一个在黄土地上追逐文学,眉间存着家国情仇,但就像泰戈尔的飞鸟与鱼,暧昧,也最终破散。
张大飞,原名张乃昌,辽宁省营口市人,生于1918年6月16日,卒于1945年5月18日。在”伪满洲国”的威胁下,国立中山中学”被迫南迁,至此与在北平的母亲兄妹永远失去联系,逃亡至营口后,他把父母取得的吉祥名字“张乃昌”改为“张大非”。后改为张大飞。在此期间,与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同学,常常来齐家吃饭,并与齐邦媛相识,像哥哥一般照料她。
1938年,张大飞考入杭州笕桥航校十二期,毕业后即投入重庆领空保卫战,表现甚好,被选为第一批赴美受训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即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多次获得二等,三等荣誉勋章。
齐邦媛那时在武汉大学的哲学系后转入外文系,与张大飞保持书信来往。
两人算是青梅竹马,1943年,张大飞抽出时间看望齐邦媛,齐邦媛在书中这样描述
不论在信上他是如何倾诉他的矛盾、苦恼和思家之情,成火惊烧、命如野蝣的大时代里,他是所有少女慎像的那种英雄,是一个远起过普通男子, 保卫家国的英雄形象,是我那样的小女生不敢用私去“亵读”的巨大形象。
高二那一年暑假,吃过中饭,我带他穿过中大校园去看嘉陵江去我那块悬空小岩洞。太阳耀眼,江水清澄,我们坐在那里说我读的课外书,他说他飞行所见。在那世外人生般的江岸,时光静静流过,我们未曾一语触及内心,更未及情爱。
他又回到云南,一去近一一年。
一九四三年四月, 我们正沉没在毕业、联考的日子里。有一天近黄昏时,我们全都回到楼里准备晚餐了,一个初中女孩跑上来找到我,说有人在操场上等我。
我出去,看到他由梅林走过来,穿着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
他说,部队调防在重庆换机,七点半以前要赶回白市驿机场,想赶来看我一眼,队友开的吉普车在校门口不熄火地等他。我跟着他往校门走,走了一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在一-块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装的大雨衣里,搂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
1945年5月,张大飞自陕西安康出战河南信阳日本空军,与敌驱逐机遭遇。为掩护友机,张大飞中弹阵亡,壮烈殉国,年仅26岁
张大飞在死前托人送信给齐邦媛的哥哥齐振一
齐邦媛说她这一年夏天,告别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溯长江远赴山西,一九四三春风远矣。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所有人在街头互相拥抱,又跳又笑,声嘶力竭地唱"山河壮丽,国旗飞舞......",几乎没有一寸黑暗的路。
走过范孙楼,那一瞬间,她想到了张大飞,死在抗日胜利前夕,想到当年张大飞自操场上向她走来,突然感觉万念俱灰,万声俱灭,再也忍受不了推挤的人群。
这一瞬间, 我突然感到万声俱灭,再也不能忍受推挤的人群。竟然一个人穿过校园,找到回家的小径,走上渐渐无人的田埂,往杨公桥走,快到那小木桥的山坡是个多年度奔的乱葬岗,我哥哥常常向他的朋友挑战,看谁敢去掀那个露出一半的棺材盖,他们又说许多鬼火的故事,比赛谁最勇敢。平常我都由前面大路回家,白天偶尔同大伙走过。走过小木桥上坡,就是我们去年为躲警报而搬去的家。我一一面跑,一面哭,火把早已烧尽熄了。进了家,看到满脸惊讶的妈妈,我说:“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在昏天黑地的恸哭中,我度过了胜利夜。
从此之后,我不再提他的名字。我郑重地把他写来的一大叠信和我写去的一大邮袋的信包在一起,与我的书和仅有的几件衣服放在一起。我想,有一天我会坚强起来再好好看看。
世间爱情种种,有的轰轰烈烈,有的隐而不发,还有的平凡可贵,最重要的是学会去爱一个人,全心全意地,初而为人,遇见你用尽所有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