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完马克斯·范梅南写的《教育的情调后》,我认真思考了很多问题。《教育的情调》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学经典著作,书中没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只通过具体的情境阐述了对具体孩子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来培养和呵护教学的特殊“情调”,这对老师如何培养和发展一种对孩子独特性的关注力--关注孩子们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作者只是想用一个又一个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小故事,以及“接地气”的语言来表达其对教育智慧的理解,整个过程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侃侃而谈,有滋有味。
简单来说,马克斯·范梅南只是通过书中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教师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在《教育的情调》扉页的那一刻,我就明白只有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的。学前教育固然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但我更认为这是一个教师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走进孩子的世界,从生活体验出发去把握教育的智慧的美好过程。同时,也正是书中案例故事让我能够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究、去重新寻找我们的生活体验,更为敏感、更加智慧得体地去教育孩子。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即使是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也同样需要自证自己的价值所在。换而言之,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正如书中所言,每次相遇的时候,与世界的其他关联都被轻轻切断,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诚恳的接触。当我们以双手或者笑脸回应对方的时候,我们共同创造与分享着这段时空。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美好的愿景。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对孩子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以身示范教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时,我们对孩子们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我们不再仅仅是传递技能或信息的老师,而是一个知晓孩子内心需求的知已。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这要求我们观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被支配、被约束,孩子更是如此,所以那些带有强制意味的教育行为大概率会被抵触。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外在行为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这个世界,而更多的可能性则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创造。他们的这些生活探索也会让我们体验到丰沛的希望,看到多姿多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