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面上越来越流行一个词汇,就叫斜杠青年,它是指多元化的职业身份和生活方式,年轻人更是对他趋之若鹜,比起一直苦哈哈的专注某个领域要有趣的多了。
匠心,就是你对你所从事的某个领域倾其所有、付出一生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心,即我们常称呼的工匠精神,这两年一直被企业家所提及。
有些人觉得现在世界变化太快,需要多纬度的竞争,也有称之为降维打击,单一拥有一项技能的工匠已经在这个时代失去了竞争。
这两个观点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那到底应该去践行哪一个呢?
我想先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就是为大家所孰知的匠人代表——寿司大神“小野二郎”,这个出生于1925年的老大爷,从10岁开始学做寿司,至今已是92岁高龄,纵观他的一生,有近60年都在做寿司,因此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以及其技巧绝对是世上第一。在这个盛产匠人的日本国度里,他更是将匠人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你要当他的学徒工,首先你得先从拧毛巾做起,至少3年拧很烫手的毛巾,然后学着烘干海苔至少3年,再然后你可以学着做蛋至少10年,然后你才可以学着处理鱼和虾,最后才能学做寿司,整个过程至少20年左右,极其枯燥。
正是这样一种极度自虐的做事方式,他将产品做到了极致。
他说过:“要做好一件事往往靠的不是兴趣而是毅力。穷尽一生专注把一件事做得‘更好’,极其简单又极其困难。”所谓一人一事的匠心,大概如是。
第二个故事,是我心中的男神——吴晓波,吴晓波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后在新华社工作,进行了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在此期间,他还为《杭州日报》撰写专栏,在积累了长达10年的专职工作后,2000年开始尝试写作,并一发不可收拾,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写作,其中对社会影响甚远的商业畅销书不乏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在写作这件事,已经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财经作家了,名利双收。但他开挂的人生依旧在继续,并于2004年创办蓝狮子出版社,在传统出版社被互联网打到哀鸿遍野的时候,他却在2015年将它运作成功上市。
创办企业成功后,他又开始做起了裂变式创业,《吴晓波频道》就是自媒体时代裂变出来的新生媒体公司,目前已经是拥有了几百万用户的体量并成功商业盈利。
自己创业还不够爽,他又开始做起了投资,其中不乏投资成功的案例如十点读书、喜马拉雅等,都有他的足迹,现在他常提及的新词汇——企投家,就是既是个企业家又是个投资家,自己经营公司的同时又学会把钱投资到年轻人身上,让他们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一直去跟年轻人去拼精力,因为违背生命周期。
俨然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斜杠青年了。财经作家/企业家/投资家。
第三个人物故事,我忍不住想起了小区超市门口的熟脸——老李头。老李头没什么技能,十几年前就下岗了,打过几份零工。如今已经奔六的人了,白天在超市门口当保安,换了班后运点花过来卖卖。不当班的日子,依然坐在超市门口的马路边上,支个摊子写着“通管道,搬家具,回收礼品……”。
他很勤劳,估计收入也还行,但他做的事全部属于拿时间和力气换钱,且转换率不高,每一样工种的附加值都很低,工种与工种之间也没有协同效应。
好多人所谓的斜杠,不过是因为做不好主营业务,于是想办法兼职赚点辛苦钱。看起来很美,其实是使用多重滤镜,企图模糊焦点。
综合以上三个人物,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同样都遵循巴菲特一直提到的,企业的护城河理论。
如果你本人就代表着是一家公司,而你就是这一家公司的CEO,哪些类型的竞争优势能在竞争中保护你呢?这个竞争优势,就是至少拥有一项过硬的专业技能,这项技能的打造,就是我所理解的匠心。
至于你如何才能拥有拓宽和加深这条护城河,一条如巴菲特所形容的宽阔的 “ 护城河 ” 来保护自己呢?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打造斜杠的人生。
而在任何一个领域,你尚且达不到过硬的专业技能,也就是成为一个匠人之前,那统统都不叫护城河,那叫小沟沟,轻易就被人逾越过去,你即使在不同领悟内挖了好几条这样的小沟沟,那是没有任何一点意义的。
所以,在没有拥有一颗匠心之前,请不要跟我谈斜杠,那都纯属是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