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听后感
否定孩子负面情绪的弊端
当孩子摔倒嚎啕大哭时,父母往往会把孩子抱起来,对孩子说,“宝宝不哭,宝宝是最坚强的。”生活中如此常见的情景,听完这本书,才知道,这样其实不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甚至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解释过这个现象。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大脑是空白的,不会思想,慢慢地,身边的人和社会把思想放到我们的头脑里,输入了各种所谓对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等。他们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变得聪明,能干,勤奋,刻苦等等,而人的另一面,愚笨,懦弱,懒惰,散漫等等,就被否定和压抑在潜意识里,这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阴影”。这些不被父母和环境中的各种情绪带有的能量储存在细胞记忆里,不时会释放出来,不断困扰着我们。随后,我们会用各种策略逃避这些不安,烦躁,暴怒,忧伤,还有“你不如别人”,“你不对”等对自己的批评,如,各种瘾,赌博,抽烟,喝酒,玩游戏。想要痊愈,必须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阳光照亮自己的内心。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父母通常会忽视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而是站在命令者的角度去让孩子不要做这一件事情。但是父母们忘记了,孩子这样做只是因为不知道规则而已。比如说,妈妈打电话,孩子在一旁很吵,妈妈可能会很生气,呵斥孩子,孩子会停止吵闹,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不知道,别人在打电话时,身边的人需要保持安静。请把孩子当成是游戏里的新手,当他们闯关时,记得多带着他,和他解释,而不是扔过去一句:“这,你都不知道!真笨。”因为我们都曾经是新手,经历过一步步的教育和指导才得以升级为“大人”。
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做法:给棒子——惩罚孩子;给枣子——用奖励换取。第一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第二种会让孩子为了获得奖励,故意犯错。第一种比较好理解,第二种举个我身边常见例子。小弟弟看到长辈,不会问好,除非对方给零食。婶婶有时候会批评他,说他没有礼貌。我想这就是因为,每次长辈都会拿弟弟开玩笑,对他说:“你喊我一声叔叔,我就给你东西吃。”弟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好可以得到零食,自然当下一次没有零食时就等于不问好。
那面对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应该怎么应对呢?在自己理解和接受孩子情绪的同时,教孩子怎么认识自己的情绪,处理情绪。具体怎么做呢?书里给了五个步骤
情感引导式教育
1事先提醒孩子
在做一件事情时,先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
比如,去餐厅聚餐时,父母应该提前告诉孩子吃饭要注意什么。告诉他们聚餐是一家人在外面吃饭,身边做的是其他的客人,所以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任意走动,或者是大声喧哗。在路上,也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下自己能记住的规则。
注意,这些是解释,不是命令,而是父母作为游戏里的前辈,告诉新人的规则和技巧。
2弄清楚孩子的个性,为孩子的反应做准备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作为父母应该能通过观察孩子的表现总结出孩子在什么的情况下会生气,愤怒。我妈这一点做的很好,她知道我很要强,担心高考成绩下来不满意,我会崩溃,就事先旁敲侧击,向我传递“即使发挥不好,日子也可以照样过”的信息。
3倾听孩子
孩子观察力很强,能观察到大人是否在认真听自己说话,如果父母漫不经心,他们就不愿意多说。
除了要聚精会神,还需要父母的视线与孩子平齐,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平等对待自己的。
另外可以借助孩子的肢体语言来猜测孩子的想法,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需要用肢体帮助自己的表达。
4理解孩子情绪,回应孩子感受
当孩子情绪波动,一般是遇到问题了,这时,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这也是父母教孩子认识自己情感的好时机。
比如说,孩子被同学打了一下,父母可以说:“我知道有人欺负你,你很生气。”这样孩子就能知道,原来内心的这种感受叫做生气,生气是这样的一种体验,逐渐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又能判断到别人的情绪。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让孩子学习怎么做,而不是告诉孩子和指示孩子怎么做,
比如说小朋友来家玩,自己孩子不愿意分享,这时,不应该批评孩子没有爱心。而是要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如问“如果你去别的小朋友家做客,玩不到玩具会有什么感受?那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呢?”通过提问,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没有玩具时会不开心,同样,朋友到家来,没有玩具也会难受。进而引导他让他觉得应该要和朋友分享玩具。
父母可以提供选择,但是不能命令,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选择,一旦有人替我们做选择,将意志强加于自己,就会从心理上产生抗拒。
希望孩子哭得时候,父母能抱住孩子,轻轻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委屈,哭吧,我会一直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