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巨大的茫然
1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Always like this.
——《这个杀手不太冷》
据说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里都会有那么一刻,你突然明白成人世界的艰难丑恶,对它丧失一切兴趣,开始不想长大。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是在13岁那年。
大雪纷飞,光影纠缠,父母与奶奶彻底决裂。
我在屋后的马路上奔过,脚下的雪咯咯吱吱,房上的水滴滴答答。我怀着无望可笑的心情去做一件无用可笑的事情。
作为一个无能为力的的孩童,我全程旁观了家庭走向破裂的全过程,这期间我毫无发言权,也无人在意,每一个大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仿佛我是一截无知无觉的木头。然而最后,明知奶奶绝不会跟我回家,明知这举动苍白可笑,却要逼迫我去为这场闹剧画一个带点温情色彩的句号。
当我终于追上了奶奶,她留着眼泪对我讲:“孩子,你太小了,如果你再长大一些,能够做主了,我就跟着你!”
然而我心里只觉一片麻木与冰冷,你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三四十岁的大人将事情搞砸,却期待一个13岁的孩子能够长大并拥有解决一切的能力,何其的可笑。
那一年,我看见大人的冰冷与自私,他们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面子、利益、愤怒、埋怨,将事情不停的激化,然后摆出一副受伤的样子,将其归结为命运或者生活。他们要求你在考完试做错事之后反思自己,但他们从来都不。
自那以后,我在也没有做过等我长大了之后就怎样的梦,并对成长失去任何兴趣。
我一点点都不想再长大,每一年的生日都许愿希望时间停止,我清楚的明白,生命往后,只会是越来越多的痛苦与麻烦,每一刻都是煎熬。
2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王昌龄《观猎》
年少最大的好处是不服气、不相信、不认输。
在发现成长并不能使人幸福之后,开始迫切的寻找原因。
我在高中的语文选读本上看到,叔本华将悲剧分成三重,第一种是超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第二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悲剧。就像托尔斯泰痛哭流涕,却不得不写下安娜的死。
那生活不更是如此,生活中的无奈与不可打破的藩篱比小说中的要多的多,人们被时代、家庭、环境推动着,被迫往前走。这里面,唯一我可以自己改变的就是环境了,我从形形色色的小说里看见,不同的环境里面,人们受到的逼迫完全不相同。我只好努力的往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地方去。
高中时候最让人怀念的是那种知道何去何从的目的性。
我竭尽所能的念书,一意孤行的来京。
考上大学,是我前18年生命中唯一一次踏出我们的小县城。我在火车上从头睡到尾,妈妈极其惊讶:“为什么你第一次出远门,一点都不好奇呢?”
因为我并没有那样强烈的期待,踏上北京,心里是浓浓的疲惫与担忧。
3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甫《赠卫八处士》
大学生活何其幸福,我害怕进入社会,因我不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自己赚钱自己花的生活绝不会只有美好,还有数不清的辛劳与心酸。
我一度担心离开校园会饿死街头。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里,没有学到什么能够赖以为生的技能。
庆幸的是,生活不容易,但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
在鸡飞狗跳的大四,我轻易的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不那么好,但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最幸福的日子来临了,刚刚毕业的半年里,沉浸在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中。不那么繁忙,也不那么清闲,赚的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少。
但时代、环境、家庭,不会放过你,你要有危机感、要看的长远、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打算。我开始坐立难安,删掉游戏,逼迫自己每天读书。你不能抱怨生活,因这是生活的常态。
为了平复内心,我渴望一段温暖的情感,为此甚至加入一些相亲的社群,然而最终不胜其烦。为了安慰孤独,我渴望一个温暖的陪伴,为此养了一只猫,然而它仅仅是个并没有什么用处的小可爱。
我坐下来,审视自己。清楚的明白,以后的生命也就这样了,阶段性的目标满足之后,短暂的宁静与满足,接踵而至的是下一轮的焦躁、不安。这是无解的循环。
我对生活忽隐忽明,我对生命半懂不懂。
24岁这一年,我感到巨大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