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百家号, ID:一万的碎碎念,文责自负。
你回忆过童年吗?童年的往事你还记得多少?是快乐的?痛苦的?艰难的?还是温馨幸福的?
如果是一个跟着爸爸长大的孩子呢?对妈妈的印象全部来自爸爸的口述,她对妈妈会抱有什么样的感情?她会变得像张爱玲一样偏激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戴眼镜的女孩》吧。
书名:《戴眼镜的女孩》
作者:[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法]让·雅克·桑贝/绘,刘曦/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回忆录,女主卡特琳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和父亲居住在巴黎第十区的生活。书很薄,哪怕是像我这样读书慢的人,全部读完也不过只花了半小时。
书中的插画,是世界漫画大师让·雅克·桑贝所画,大师的笔触不复杂,简单几笔就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卡特琳父女的神态,其中他们父女二人从眼镜上方面面相觑的画面特别传神。
因为不完整的记忆,有些人和事在卡特琳的记忆中,变得扑朔迷离,就像是去掉眼镜看世界,有些模糊朦胧。然而不变的是父亲对她浓浓的爱意,让那些平凡的,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变得温馨而有趣。
比如父亲做的到底是什么生意?父亲给卡特琳的解释是:和箱子打交道的运输公司。然而,什么生意总是在晚上上下货?货物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军靴、朗姆酒、缆绳、帐篷、星座客机的座椅等等。
在做芭蕾舞雕像生意那次,父亲生意的合伙人卡斯特拉德先生就警告父亲:“你签收的那张收据,法国海关到时候可不会认账”。后来父亲把生意转让给了羊羔先生,他立刻又和羊羔先生说:“从今往后,咱们得光明正大地做事情。”由此可见,父亲生意的合法性是存疑的。
虽然如此,卡特琳作为一个小孩子对此并没有任何意识,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她只看到商店里有一个巨大的磅秤,偶尔父亲会邀请她一起站上去称重。三十年后的卡特琳回忆起那一刻,她说:“时间仿佛停了下来,这感觉真是太幸福了!”
父亲和卡斯特拉德先生也是一对很奇怪的组合。卡斯特拉德先生本是一位法文老师(虽然他的发音并不标准),出版过几本诗集,不知为何他救了女主父亲,后来还和他合伙做了生意。但明显他并不同意父亲所做的生意,既他然不喜欢做这些事情,又为何要参与进来呢?又是一个谜。
卡斯特拉德先生被卡特琳父亲戏称为“难缠鬼”,他有些清高孤傲,喜欢教训人,经常对卡特琳父女二人说:“把眼镜戴上,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吧。”父女二人在他的威压下噤若寒蝉。
但是正因为这样,父亲和卡特琳之间仿佛结成了某种革命友谊。卡斯特拉德先生让他们戴上眼镜,父亲则对卡特琳说:“只要不戴眼镜,一切变得很模糊、很温和……”
除此之外还有教卡特琳芭蕾舞的女老师——迪兹迈洛娃夫人,据父亲说其实他们很早以前就认识,而且她只是附近人氏,并非俄国人,她为什么要假装自己是俄国人呢?
还有一张久远的照片里,父亲旁边明明有一位女士,然而父亲对她的存在却含糊其辞。
卡特琳在芭蕾课上,结识了一位神秘的富豪同学,她曾经邀请卡特琳和父亲一起参加她家里举办的鸡尾酒会,父亲在那一场酒会上洋相百出。而鸡尾酒会后,这位神秘的同学和她的家族居然凭空消失了。
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母亲为何离开?为何父亲去找她以后,她又抱怨父亲“红颜知己”太多?
一切的一切,在卡特琳的记忆中变得支离破碎又扑朔迷离,事情的真相早已不可考,然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卡特琳记得的是父亲带她称体重时的幸福;刮胡子时和她的嬉闹;父亲早晨必说的“敬你我、敬生活”;父亲陪她去上芭蕾课时,在一众妈妈中略显突兀的身影;父亲对她说不必揭穿别人;当一家人即将团聚时,父亲兴奋地举着自己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在父亲浓浓的爱意中,她学会了乐观,学会了豁达,学会了处人遇事。
总有一些事在你的记忆里变得模糊不清,就像近视的人没有戴眼镜一样,看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而那些能被清晰记住的,一定是对你影响最深刻的,它们将逐渐形成你生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