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闲下来淡淡地写一些事情。
今天想说的是,路遥和他的生活。
认识路遥从《平凡的世界》开始,那时升入高三的我处于一种过于潇洒的生活状态,跟周围努力学习的同学不同,沿着下坡路屁颠屁颠往下跑,高兴了打几个滚翻几个跟头,滚的更快了。心里也没有高考,只是爽。
一上课就打开p5看小说,盘里存了100多部,看起来真是美滋滋。也是一次周日下午,学校放假半天,习惯领到到生活费先去买一堆吃的,然后书摊上遛遛,看见《平凡的世界》,诶,不错,挺厚,还三本,足够消遣。
没想到这本书给我的,远远不止消遣。现在想起来,我都能感觉到,能遇到这套书真的是幸运。
书里讲的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一个热血青年不断追寻他的理想的故事。
我是从一句话开始感动起来的,当孙少平沉浸于书的世界中,“孙少平已经隐约认识到,一个人要活的很有意思,不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
给我感受最大的一段话:
人活在世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苦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结局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世上活了一场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力量。
可以说是对当时的我一记闷棍。我这才抬起头来,看向四周,才发现我早已身处黑暗,不断地向自己妥协,不断地放弃自己。让我在连生活中一点光都看不到。当我看到孙少平的生活充满光亮时,自然要看到了自己。
我扭头,看见别人早就在离我很遥远的前方了
于是,我转过头,默默往上爬,心里对自己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活该活该。
早就想成为一个写小说的,那就先考上大学吧。当时是死不要脸哭着喊着要成为作家的。
开始莫名其妙的努力,心里只有考高分,考上好学校,仿佛那样我才能成为作家。
当时还看到书里的一句话,人处在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
路遥把劳动奉为生活的主体,无论是什么样的劳动。
在我心里,便留下生活必须沉重和不断喘息的印象。当时也在读村上春树,也泛起了要跟风寻找孤独自由的心思。
于是我的生活便成了孤独的劳动,这在高三,在我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必要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默默努力,默默奔跑,默默喘息,从班级后面游走,到考到班级前列,我用了整整一年。
这一年里,书也没怎么少看,路遥却一直指引着我。
《人生》是蹲在书店看完的。再给我一些感触的,便是路遥文集《早上从中午开始》。当时买这本书,花了我一个星期四分之一的生活费,真的是很穷啊。
里面一篇叫同样名字的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是在午睡的时候看的,本来准备看一会儿睡觉,可是看到停不下来。我看到的是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六年艰辛,真的可以用血泪史来形容了。
消耗的不光是体力,更是心力,而后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创作时间主要是在晚上,困极就靠香烟和咖啡提神,一直伏案写作至天明,别人起床,他才入睡。早餐不吃,中午醒来,吃点馒头米汤咸菜,又开始阅读和写作,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有时晚上吃点面条。繁重的写作和糟糕的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致使创作多次难以为继。
在他提到终于写完初稿并在厕所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泪流满面的时候,我也同样泪流满面。
也终于明白了他说的对于生活的理想,就像宗教徒对待宗教般虔诚和热情的意义。
每天不断鼓励自己,生活简直被自己写的鸡汤围绕,努力到自己都感动。日记本上每天是高考的倒数,全是后面努力的方向。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生活方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傻,但还是不会后悔。
高三也是看书的一个高峰,可能越没时间越想拿来干不相干的事,东野圭吾,我是在去补课班的来回路上看完的。
反正那时候热情是很足了,觉得我的生活在有规律的运转,并朝着一个方向迈进。
路遥告诉我的,要珍视生活。
上了大学之后,自由的时间多了,看书的时间反而变少了,每天静静思考自己的时间也不复存在。仿佛以前所说的珍视生活还是慢慢变淡了。
生活的理想还在,路也在,慢慢走就好了。
只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