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人Eskimo
居住地:北极圈附近
历史上,欧洲人发明了Eskimo(爱斯基摩人)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勤劳的黄种人。Eskimo的原意是穿雪鞋的人,令人联想到Husky(哈士奇),但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爱斯基摩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除了吃海豹、吃海鸟、吃北极熊、住冰屋之外,他们有一种特殊的亲吻--爱斯基摩亲吻Eskimo kiss,又叫kunik,即两人见面会相互摩擦鼻子表示喜爱。当他们相互摩擦鼻子时,其实是在相互嗅对方头发和脸颊的气味。即使两人很久没见面,闻一闻味道就能迅速回忆起来。那么为什么不真的亲亲呢?因为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如果两个人亲亲,难免会有唾液分泌,这样两个人就黏在一起啦!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立法的影响,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但他们的“现代化”生活却使他们更加贫穷,失业率更高。而政府对这一文化的忽视,导致爱斯基摩人并不能跟上现代化的节奏,也诱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酗酒。
阿米什人Amish
居住地:美国/加拿大
阿米什人是从德国南部、瑞士迁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如今的阿米什人说的宾夕法尼亚州式的德语。阿米什人的生活十分简单,对高科技接收十分缓慢,甚至不接收。在美国,普通民众还会特意空出一个周末去体验这种纯朴的民风生活。
阿米什人衣着有规定,为着避免产生虚荣心,攀比心理,他们对衣服的款式完全不在意,就像制服一样。阿米什人也是最虔诚的基督徒,一旦在某个教堂受了洗礼,他就必须遵守教堂守则,比如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电缆、电话、汽车等。
阿米什人的食物简单且传统,他们的烹饪方法源于瑞士、德国莱茵河区域,不吃化学处理过的食物。阿米什人不买保险,不参加任何军队事宜,他们在意的是田园生活,自己耕种吃食,自己制作衣物,一切从简。大部分的阿米什家庭有6–7个孩子,生儿育女、教小孩子如何人际交往是阿米什家庭最在意的事情。
所有的阿米什家庭都至少有一辆马车,出门使用轻马车可以稍稍打破一下他们原本的慢节奏生活。马车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三角形的标志,骄傲的向马路上的人和车子宣告,“阿米什人在此!”
美国原住民
主要居住地:北美洲
美国原住民主要包括两个群体,一个是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时发现的印第安人,还有一个是阿拉斯加原住民。
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也带来了疾病,当时80%-90%的印第安人因无法治愈那些外来的疾病而死亡,到现在印第安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9%。被联邦政府所认证的印第安人部落,一共有566个,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被认证的。
先前,他们发动过“Indian War印第安人战争”,但最后还是奈何不了殖民者,只争取到了“保留地”,在自己的保留地上,他们可以继续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纯血统的原住民更愿意生活在保留地上,而混血原住民更愿意在保留地以外的地方生活,保留地则成为了他们文化的根据地。
印第安人
据美国人口统计,78%的原住民已经搬移出保留地,和其他美国人一起生活。这种急剧同化与美国政府开设原住民学校有着必不可少的关系。在原住民学校,他们学着“外邦”的教育,学着“外邦”的语言。
纳瓦霍部落算是把文化保留的最完整的一个印第安部落了。纳瓦霍部落有着286,000名纯血统的原住民,占总纳瓦霍部落人口的86.3%,是最多纯血统的一个部落,纳瓦霍语也成为了使用最多的土著语。现在纳瓦霍怀孕的女人还会把编着的头发松开,把马之类的动物放生,寓意着她们对安全的期望,以及为孩子的自由期盼。
毛利人Maoris
居住地:新西兰
Maori(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几个世纪都与世隔离。17世纪,欧洲人来了,从此毛利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毛利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他们寿命和收入较低,犯罪率较高,医疗问题很多,教育成就也少。
毛利人打招呼的方式也是用鼻子相碰代替贴面礼,叫做hongi。当你走近毛利人,你会发现男性整个面部布满了纹身,女性的纹身则是在嘴唇和下巴,这是毛利人特有的,叫moko。以前,moko代表神圣的社会地位,现如今只是为了凸显自身的文化。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第二大种族群体,另外还有十几万的分布在澳大利亚。毛利人使用着自己特有的语言--毛利语,新西兰的很多城市和街道都是毛利语命名的,比如著名的旅游胜地Rotorua(罗托鲁阿)。现在,毛利语出现复兴的现象,一些毛利人坚持给孩子使用毛利语名字,例如 Whanganui 和 Onehun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