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九三】墨子的“兼爱”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译文]
陆澄问:“程颐先生说:问:“程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什么墨子主张‘兼爱’,却不被认为是仁爱呢?”
先生说:“一言难尽,主要靠你们自己体察出来才能明白。仁是天地生生不息的理,它弥漫宇宙,无处不在,然而它的流行发展,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才能生生不息。例如,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从一阳开始,渐至六阳才能出现;若没有一阳的产生,又何来六阳?阴也是这样。因为渐进,所以就有个发端之处;因为有个发端处,所以会生长;因为生长,所以生生不息。譬如树木,开始发芽,便是树木生长的发端处;发芽后长干,长完干又开始抽枝生叶,然后繁衍生长永不停止。如果无芽,哪有主干和枝叶?能发芽,必然是下面有根。有根才能活,无根便会枯死。无根哪里去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之意的发端处,像树木的发芽,从这里开始而仁爱百姓,泽及万物,便是抽枝生叶。而墨子的‘兼爱’‘无差’等思想,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陌生人一般看待,就没有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它是无根的,便不是生生不息的,哪里谈得上仁?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中产生出来的。”
释疑: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充塞于天地万物,好比草木生长,也是有一个从种子、生根、抽芽、到开支散叶的过程。兼爱之说,忽略了这个起点和过程。孝顺父母,爱护兄弟是行仁之根本,说明仁爱是由天生的血缘关系为起点,再扩散开来,仁爱万物。这才是自然之理。
孝悌是良知最亲切处,最方便学人去体会良知。因此说孝悌是为仁之本,为仁,是行仁的意思。孝悌,是常人“体会”仁者仁心的根本所在,仁者心动,生发本源,有所有在,无所无在。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到处都是生生不息的仁的根本原理,它虽然弥漫周遍,无处不是,但是它的流行发生有个次第,王阳明就是从这个发生的次第上,不赞同墨子的兼爱。他说为万物一体之仁的仁,有一个生发的开始,有一个慢慢流变、流行的过程,所以必须找到那个根,找到那个开端。
只要有个发端处,它就要发生。唯其生,所以不息,生生不息。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中仁的生意发端处,就是根,就如木之抽芽。然后,仁民、爱物,如发干、生枝、生叶。孝悌为行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生发出来。
批注:
①天地万物为一体。参看第八十九条,注.一。
②兼爱。兼爱说,见《墨子》第十四至十六章。
③六阳。五月夏至一阴初生。渐长而于六月之间为六阴。十一月冬至阳渐长,亦于六个月期间至于六阳。
④无差等。《孟子·滕文公篇》第三下,第九章云:“杨氏(杨朱,约前四四◇至前三六〇)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墨翟,约前四六八.至前三七六)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又攻击墨者夷之“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之说为二本。(《孟子·滕文公篇》卷上,第五章。)
⑤孝悌为仁之本。《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二章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