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魏老师讲课《给教师的建议》
首先说听魏老师讲课的收获:
1.往往学生学不会的东西都是老师不会讲的东西。
比如:学生不知道表达方式是什么。因为老师总是给学生直接说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是没有“功能”的死知识,老师没有讲明白,或者说,老师也没有深入思考过如何给学生讲清楚。
2.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进步的前提是有认知冲突。
比如:对于表达方式的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写《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大量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而其他回忆性散文多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出现问题,才能激发深度思考,而老师上课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一种思维习惯,老师首先要具备。
对此,我自惭形秽,自从怀孕开始孕吐,我把第一要务放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能吃饭,能喝水,能稳定情绪,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思考基本是零。
3.老师要掌握的东西应该是上课内容的一百倍。
魏老师讲他教高中的时候,一周最多能备四节课,即使从早到晚都在备课。对此,作为老师的我,也要时时的提醒自己,防止松懈。
4.你目前读的书、看的东西总能和你大脑中正在想的东西产生链接,以至于总会出现灵感。
二、边听边阅读电子书《掌控习惯》
摘录一些语句:
“我们总会盯着那些发生改变的重要时刻,忽略了背后的细微变化,而这些常常是看不见的。我们低估了时间的力量。”
“因为这些习惯太小,很多时候要很久之后,我们才能看见结果。我们会觉得,即使每个月我都往银行存1000块钱,也不会变成百万富翁,还不如花了;我连续早起三天,也不会立马升职加薪;我今天睡前没玩手机,看了半个小时书,我也不会立马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我们看不到及时反馈,就会失去行动的动力。而且,即使好不容易咬牙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仍看不到变化,这时候的打击就更大了,你会不自觉怀疑自己的付出是不是白费了,继续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
人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获得奖励,简单说就是“趋利避害”。所以,如果想要改变习惯,就要让新习惯变得更有吸引力。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想培养的好习惯变成一种奖励,把想改掉的坏习惯变成一种损失。
作者说,培养一个新习惯不要超过两分钟。你可能会觉得,不对啊,我想培养一个习惯不应该是坚持得时间越长,越好吗?我想培养阅读习惯,两分钟能读几页,至少也得半个小时吧?说到底,培养一个习惯,开始行动最重要。当你开始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就会不知不觉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一些小启示:
1.关注生活中的微习惯,哪怕是一个小动作。
2.记住积累的力量,不要因为看不到反馈就不想开始。
3.培养一个习惯从两分钟开始,哪怕就坚持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