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总部的路上途径一所幼儿园。正是放学的时间,幼儿园门前人头攒动。
有的爷爷老当益壮,一把就将小孙儿抱在怀里,穿过拥挤的马路。年轻时尚的妈妈牵着同样打扮洋气的女儿走进蛋糕店,打包一小块三角形的香草蛋糕。
路边的店铺和小摊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跑进去选购自己心仪的零食和玩具。
虽然天气乍暖还寒,有的孩子已经吃上了冰糕。
一间门头灰扑扑的商店,一个孩子一手举着一只雪人形状的冰糕欢呼雀跃,跟在身后的家长,一脸宠溺的模样。
人身上都有取悦于人的质素和潜意识。孩子是最容易取悦的对象的了。
一个玩具和一份零食,都足以让你看到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
短暂的、美好的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时刻,有效地缓解平日里的焦头烂额。
只不过,孩子也是最容易失去“新鲜感”和最容易“翻脸无情”的群体,可能转眼间便又恢复到“气急败坏”的样子,玩具和零食也不再有“镇静”和“安抚”的功效了。
看过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节目。
虽然是综艺节目,但作为观众,镜头下孩子们的表现,绝大部分应该都是他们的本色“出演”。
其中有一些确实令人感到“瞠目结舌”。比如有的早早辍学在家,整日里以花父母的钱为乐趣。
餐餐外卖,一顿早饭两三百元,却声称“没什么可吃的”。衣服鞋子穿不过三次就扔掉,还振振有词,“我只有使劲花钱,父母才有动力挣钱,我这是为他们好。”
一派胡言,却理直气壮。明明是一个姑娘,却动辄打老师,砸教室玻璃,泡吧斗殴,满口脏话,无“恶”不做。
我看着这个本来是花儿一样年纪的姑娘,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这也是父母十多年来“教育”的结果,倘若从最初就放任自流不去“教育”,那么孩子也能自行长成这般“飞扬跋扈”、“凶神恶煞”的样子么。
面对记者的采访,父亲坦言他的初衷是“女孩儿要富养”。看来,他是完完全全曲解了“富养”的意思了。
不得不承认,这个家庭是有钱的,但是比起那些真正的“有钱人”,那也只是普通家庭而已。
可是,那些从真正的“有钱人”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也并非都是纨绔子弟,反倒长成“名媛”和“学霸”的倒不在少数。
他们是用教育上的“富”来养子女的,这是与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父亲所秉承的用钱“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么,最后孩子长成的结果,也必将迥然不同。
作为父母,出发点完全是好意。
看到如今孩子的表现,估计心里是有苦说不出吧,那位父亲面对镜头说,“女儿要富养”的时候都不敢抬头看镜头。
而看着那孩子,我在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的父母都健在,倘若再这么不加管制,放任自流,为非作歹下去,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替她收拾残局了,那么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可想而知。
以这样一副姿态闯荡社会,估计脚还没踏出去,人就“没了”。
我想起那些家庭贫困却成绩优异的孩子,有的甚至带着体弱多病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起求学,何其艰难。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唯有能够把握的是自己的选择。
很多的时候,也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当生存成为最大的难题,求生意志尚存的时候,无论怎么选择,都是崎岖而艰辛的路。
人生无从谈公平。
在懂得并接受这一大的前提时,我已然也改变了自己容易心生怨恨和嫉妒的心态。
成年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还是习惯于将自己与父母死死地捆绑在一起,对于自己的人生,缺乏主见和自主选择的勇气。
看似四平八稳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其实,内心并没有如外在看起来那般平稳。
始终感觉自己如同一艘小船,在海面摇摇晃晃漂浮着、前进着,至于前方彼岸在哪里,一无所知。
“可怜天下父母心”道尽父母们的用心良苦,我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思,倘若我身为人母,肯定也会有宠溺孩子的表现。
张爱玲曾说,“如果你了解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父母这一辈,衣食住行,“动荡”和“贫穷”贯穿大半辈子。
傅首尔曾在某期《奇葩说》里谈到自己的妈妈,说她又一次不小心弄丢了一百块钱,结果心疼到在家里哭泣。
当时的傅首尔已经是有名气的作家,家里的条件已经极大改善,可是妈妈始终改变不了过去生活里节省、“小心眼”的心态。
我们对于他们在幼年、少年和成年后的生活和经历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仅仅只能从他们的言说当中停留在想象中而已。
所以,可以理解,父母会将曾经切身的感受不由自主地投射到距离他们最近的人,同时也是他最爱的人身上,那就是孩子。
他们一是不想让孩子有任何重蹈覆辙的可能,所以往往会竭尽所能提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所有条件。
二是不想让孩子有任何冒风险导致失败的惨痛经历,所以就会明里暗里指引着他们尽量要选择走看起来安全无虞的人生道路,比如早点成家立业,比如要从事最好的工作,公务员。
可是,人生处处是考验,小到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事情和关口,对于被庇护过久的心都是大的考验。
因为应对而产生的情绪优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同和感知,会直接作用于对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自前行时的信心和希望。
毕竟,无论是父母还是其他人,都不可能一直在旁陪伴着、指引着、看护着。更何况,来自于他们的指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们。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别人的所谓的经验都是基于他自身经历的总结,从本质上讲,对于其他人不具备任何指导性的意义。
“怕”最没用的东西,防不胜防是生活的准则。
所以,父母只要在孩子未能自立之前给予其最基本的照料、关爱和正确适度的教育即可,这个社会是最“好”的学堂。
能从社会这所“学堂”毕业,便具备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那些肆意生长的、只会敌对父母家人的凌厉“棱角”必将变得圆滑。
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负责,越早明白越早吃过“苦头”,都意味着还有无限可“转圜”的余地和重新来过的机会。
所以,就我自己而言,我曾经想过,倘若在从上大学时起能对自己的学业、人生和职业有所目标和规划,哪怕多番尝试、试错,都意味着能够在那最年轻最富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最能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岁月里,有着快速的成长。
那么,在真正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必然也会有了一定的成长基础和方向。
也许这就是我所承认的大的前提,那就是无法改变的出身和生产环境。它会压制我潜意识里模棱两可的反叛和冒险的精神,并将其认定为“错误”、“不好”的性质。
有着基因般固化特点的质素,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但好在,哪怕时隔多年,我没有放弃自我的寻找、重塑和尝试,继而有能力,这能力包括经济能力和认知能力,经济独立,认知完善,按照自己的设想改写原本固有的模式,也算是庆幸,感谢自己的不离不弃。
依靠自己的人,会格外辛苦。
不过,我始终认为,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哪怕这只是我自己人生的真相,那也足以说服我自己,因为别人的人生,好或者不好,轻松或者辛苦,同我并没有关系。
所以,我对于自己人生的感知,足以代表我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因为我自己的人生就是全世界,涉及其中的他人和事物,都是点缀和浮萍。
我时常在孤立而又不和谐的环境中,面对彼此思想碰撞的人们,心底里会涌动出一股莫名的力量,作为支撑和对抗,我不知道它们确切的来源,我知道是为我而来,也许是因为外部矛盾的激化,也许是长久以来压制的叛逆和自我怜惜汇聚而生。
再见,小时候,我有些琐碎的回忆像烙印一般难以抹去,可是,我还是会不断地说再见。
因为,我明白,自己从哪里而来,而又想要往哪里去。
在人生的前小半段干净静谧的时光里,我曾经无数次张望,驻足,再前行,希望我们无论在哪段时光里重合,都还能有张“不老”的容颜,不狰狞,不沧桑,不世故,清澈又洁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