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就是一个树洞嘛。没办法,心里无时无刻,每分每秒都在思考,产生想法,就很想有人可以述说。但,要想把每分每秒的心情都说出来,而且能够被理解,是多么可遇不可求啊。思想自然是有逻辑性的,但逻辑性的联系往往不是显性的,而在内心错综复杂的联系着。虽说是文字的形式,但只是把我当下的所思所想原原本本,却不完完整整的记叙下来而是。当然我还是尽力保证语法的合法性,但也不是必须的需求。
但还是有疑问啦。反正是内心的一些意识流的琐碎的思绪,又何必要文字化嘛。嗯,这又涉及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了。我们为什么要和他人交谈呢?我们需要反馈,通过反馈修正自己的输出,并且认识他人。所以,用的来说,我们的输出,并不是那么纯粹的。而对方的反馈,也不是那么“纯粹”的。嗯,大概我想的纯粹,就是一种“不变”的性质。即,一种理想化的,固定的,不以对象而转移的一种特性。
当然,真实社会中,任何人与人关系都不会,也不可能存在如上定义的那种纯粹性的。一个键盘按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指,按键只在乎力度,是否过了那个触发的阈值,而对施力的对象毫不在乎。但人呢,好像太多东西需要考虑了。同一个人(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任何不同对象的不同行为,甚至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周围环境(除主客体外的一切条件),都会有着不同的反应(输出),变量多到无法想象,所以对一个人的建模也无比困难。除非特定环境,客体的存在,否则对特定情景的预测近乎无从着手。当然,也会存在概率问题,比如一个人在其他环境下的表现,会让人从社会广泛的经历中去进行拟合,拟合有好有坏,预测性从大数据出发,则变成了概率性。即从一个特定环境的输出A,进行拟合分析,可以得出在另一个特定环境,输出的概率情况。根本大概在于,我们都是人类。所谓同一个物种,总是存在相当多的基因,但丰富的各类细节。
啊,所以我为什么要文字化我的想法呢?本来脑海中稍纵即逝意识性强烈的东西,为什么要多花精力时间把它们打出来呢?
以前也做过这样的事,但差不多7年没有这么做过了。
这里面存在我喜欢的纯粹性。这里没有客体。文字和言语和脑海中的思考,他们如果是同一内容,除了表现型,还存在什么根本性的区别让我这么做吗?
文字,可以让想法得以进行一定的组装,逻辑化想法,也更能容易的发现出现的逻辑性问题。而且日后可以回顾啊,可以知道当时自己的想法。绝对客体的缺失,却意味着拥有无限客体,客体不再是一个对象,而是任意对象,包括对象的各种各类组合。我可以把任一理想中的客体拉出来互动,包括关系的联系,在这种理想化的环境下模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正因为脱离了现实性,我可以聚焦于一些我更感兴趣的内容,而不用把我的精力消耗于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