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塞利格曼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每次按响电铃对狗施加电击。狗在一开始遭受电击时,在笼子里一边狂跳、哀号,一边想冲出去。
但是,经过多次实验,当电铃再次响起,狗只是趴在地上呻吟、颤抖,无力再反抗了。后来,实验人员把笼门打开,狗不但没有逃跑,而且没等电击出现,就开始呻吟和颤抖。
按照常理,狗原本可以在开门的一瞬间赶紧逃走的,但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它认为逃出去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索性放弃了一切努力。
这个现象就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对于孩子来说,习得性无助是一种被植入大脑的“认知病毒”,是认为“我不行”的信念感。只要孩子认为“我不行”,那么即便他们真的“行”,也会变得“不行”。
实际上,心理学家经过调研发现,在很多家庭中,恰恰是父母对孩子能力、言行的各种强力否定,导致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水平。一种叫现有水平,是指独立活动时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叫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和训练可能获得的潜在能力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被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对孩子而言,通俗地说,最近发展区就是他稍加努力、踮起脚尖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但是如果家长没有能力对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做一些有效判断,总是操之过急,最后反而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
最近发展区在家庭教育中的难度体现在家长身上。假如家长对最近发展区的判断经常出错,设定的目标是“超纲”,那么就会让孩子一直处于“我不行”的心理状态,从而一直处在想要放弃的边缘。
当孩子的生活中出现太多次“我不行”的念头,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渐渐沦为一个“习得性无助”的深度患者。
如果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孩子长大后步入社会、走进职场,只会选择呆在“舒适区”,很难迎接挑战,做出任何突破,最后与家长的培养期待南辕北辙。
所以,父母需要学会对自己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不能经常对孩子提出超出能力范围的要求。要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其实没有什么捷径,父母需要沿着贴身陪伴——认真观察——理性评估——设定目标的路径,形成理性而可能的最近发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