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时,普通人很容易跟着别人的思维走,别人说什么我们就听进去什么,但这只是认真的初级阶段,看似听的认真,其实左耳进右耳出,啥也没记住,啥也没感觉。
听了一场会议,刚开始介绍的几个项目,因为会议主持部门负责人忙没在,明显感觉现场的评审人员也没说太多,似乎也没挑出什么毛病或提出什么困惑。
后面过了三个项目,到了第四、五个项目时,X老大来了,完全就不一样了。同样是听PPT简单项目介绍,其他人员评审也没说太多,但他一个人就发现了好多疑问。
看似他不经心的听着汇报,可听完马上就能把汇报中的各种数据进行联系在一起,不仅能联系在一起,还能从中找到逻辑冲突,从而深挖出项目关键点、重大信息遗漏处。而自己听下来,真的好像没什么感觉,也没抓到什么要点,只是在认真听汇报而已。不禁让人感慨,这就是初级与高级的差异啊,同样的时间,产出却完全不一样。
这种差距,除了业务上不熟练外,其实还有就是思维习惯问题,普通人很多时候只是习惯了听,很少去思考,更不要说质疑了。
尤其是数据类的,听过了就忘了,根本就不会去深究这个数据与其他现象的联系,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折射出什么内在逻辑,应该如何分析。这种思维力,需要进行训练、反复训练,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反映。
信息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拿地,其实是有很多关注要点,可以借助这些维度去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比如下面实际案例。
X项目:地块旁边有一个预留市政用地,当地政策有要求土地交易费,土地流拍过(原要求设置安置房),政府再次挂牌需要托底,介绍了该城市属性(人口、经济、交通、发展方向等)、土地市场、商品房市场、地块属性、竞品分析……X老大听完这些报告就对此发出了这些疑问:
1、地块旁边有一个【预留市政用地】,且地块旁边规划有高压线。问这个【预留市政用地】是什么?汇报人答还没明确。实际不可能未明确,一定搞清楚。市政用地无非就是【水、电、煤、气、垃圾中转站等】,而地块旁边说有高压线经过,万一是一个变电站,岂不麻烦了。
2、为什么土地会流拍?答因为之前要求配置安置房且对房企资质有要求,现可以不要求安置房。
再问,那原先设置的安置房那块地去哪儿了?在哪里?是不是就是现在推出的这块地旁边的这块地,如果是的话,靠近安置房的那一边肯定需要做【红线退让】而且怎么可能夹在里面做多层?搞清楚安置房地块在哪里?
再问,原来要求配置几万方的安置房,起拍价是X,现在取消安置房了,起拍价还可能是X吗?明显不可能吧,那起拍价政府预期是多少?还没有沟通过,那这是关键点呀。
再问,现在政府听说我们要进入,又想要求配安置房,那么到底要不要配安置房,这是关键,两种不同的算法。
3、土地流拍,政府再推出需要托底。问托底的要求是什么?需不需要付意向金,意向金要多少,可不可以抵保证金?答还没谈到这一步,不清楚。这都不清楚,这是关键呀,如果意向金不能抵保证金,又何必去托底?直接去交保证金就可以了嘛。
4、监管账户,监管额度最低多少,怎么使用,可否突破?主体结构封顶才能放款,那回款计划排布怎么没有按此来排布?
5、土地交易费到底怎么算?需要问清楚。
6、城镇人口这么多,为何年度商品房销量这么少?是不是整个县人口,不是县城区人口,应该分开统计?
再问,年度销量这么少,为何得出库存去化才3-4个月,是不是有潜在存量未统计,你看前面统计的土地成交量这么多,这些潜在存量都到哪里去了,这些土地是什么用地性质?
成交价这么高,销量这么少,目标地块体量却这么大,能否消化的了?会不会是市场容量有限,所以品牌开发商不愿意进入,市场容量太小,项目体量怎么去化的了?还是数据调研有误。
7、商业为何价格这么贵?销售如何?竞品为什么是对比这两个?答其他不在一个板块。一个县城本身这么小,还要分什么板块呀?
8、销售三宝放在哪里?……
同是听会议,效果是大不一样,有没有数据敏感性,能否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内在逻辑是关键,不然就是听再多会议,也提升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