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应该”
1、保持觉知的沟通
2、不争对错
3、找到自己及他人沟通中的“应该”
4、解读“应该”,读懂“应该”背后的需求。
5、做些事情,照顾彼此的需求,合作共赢!(三赢)
儿子放学后跟我在探讨到底是先作业还是先吃饭。本来这件事情不能成为问题,但是每次放学回来都在车上讨论这个问题,我就有些被代入到情绪里,烦躁,不耐烦,而且会进一步对他说:你觉得一个学生难道不应该积极写作业吗?儿子听了之后一脸不高兴,不再说话,我们一前一后地进电梯回家,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我们因为这件事情而闹得不愉快,回到家,虽然他也拿出作业开始写,但是又变得拖延和不认真。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是我没有满足孩子的某些需要,而他也在用这种方式对抗我。两败俱伤。
首先我问问自己口中的“应该”到底是谁的需求?
这是我的需求,我希望儿子能够回到家先积极把作业积极写完了,然后再玩或者是聊天什么的。
我的“应该”背后的需求
我因为他的拖延而感到焦急和烦躁,打破了我本身的一种控制感。我会因为他这一件事情而联想到很多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他很晚才写完作业,我熬不住了,很困,他睡得太晚,影响睡眠,从而影响他的身体发育(因为他现在在班级也不属于高的,而且有点瘦,每次当被人问我的时候,我会觉得有点难以接受),还有一种就是他写字潦草或者没有完成作业,我会被老师留下“”谈话”,其实这种种现象都指明了我自己的问题,我不敢去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而我还会把这种不成熟的心态投射给孩子,让他也感受到了焦虑和恐惧。
做些事情,照顾彼此的需求,合作共赢。
当我深呼吸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候,我一遍遍地回想事情发生的过程。最大的分叉点出现在我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没有及时看见孩子的需要。他之所以一直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多次提出我没有关注到。他一直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一次次地反复提出被否决时就选择了另一条路——对抗。以我对孩子的观察,他完全有能力写好作业并且快速完成。更多的是他还会在写作业的期间时不时地跟我谈起在学校里的事情,已经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当我想明白这些以后,他还是会问我到底是先做作业还是先吃饭。我说,听你的。今晚你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他说先吃饭,而且还要先看会《哈利波特》,我说好。进而他说还要休息会儿再写,作业太多了。(这个时候我又有焦虑,但是我觉得自己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吃饭,看书,休息,时间就到了晚上六点五十,突然想起来还有在线的外教课,又上课半小时。开始写作业的时候已经七点四十了。以以往的时候我估计就得爆炸了,我知道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儿子还是在写作业时想着跟我聊天儿,我就想起前几天有网友分享的那个事件,跟孩子约定玩一个专注力游戏,看谁能坚持住二十分钟不说话,专心做自己的事儿,我画画,他写作业。然后完了三次之后,他就写完了,而且完成地又快又好。这个事件的过程是我修炼内心的过程,也是给孩子一些空间的过程。还是要继续修炼自己,多给孩子一些好的引导和空间,让他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