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记录此书1/3读后感,中文书名《洞见》。
说是1/3,是因为这本书读得特别慢,并且时不时思考内化,加上精力与时间上的分配,只勉强读到了这里。后续的内容不能说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作者翻来覆去讲冥想的细节非常出戏,之后的2/3会快速结束。
但仅此对我个人来说,已经很是满足,对于这本书的态度我是一直变了又变。从无趣到惊喜到无聊最终回归尽量客观,从跟随到找茬抬杠再到现在从一堆杂乱的观点中翻找试用的内容,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或许也和自己最近尝试想做的事情有关系,情绪上极其容易被完成的进程和外界的数据评价所干扰,时常不能冷静停下来审视自己,虽然创作需要激情,但一个创作者需要的是有进度有计划的节奏把控,需要一些淡漠冲掉投放入作品中的个人喜爱,才能一步一步继续往前走。
这本书被好几个人推荐,也种过草,因为去年疫情快递原因等直接找了打印版本和电子书开始读。实体书目前也没了打算,如果对此书感兴趣还是建议实体书,读起来会舒适很多。
简单随意写一点点体会,不再具体抽丝剥茧或者认真筛查总结,毕竟每天码字对于爱好的读书就流水账任性一点。
书中最开始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开端提到的痛苦,究竟是什么?是幻觉还是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自然选择。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而它给出的论点与个人的认知又完全契合,是一种不满足。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只有不满足才是脚步追寻的驱动力。但作者又当头棒喝,认识到痛苦根源本身无用,而是努力改变。当然加黑的部分是豹豹个人的延伸总结。
书中原话:the exact value of exposing a delusion to the light depends on what kind of light you’re talking about. Sometimes understanding the ultimate source of your suffering doesn’t, by itself, help very much.
而后作者提到:Ultimately, happiness comes down to choosing between the discomfort of becoming aware of your mental afflictions and the discomfort of being ruled by them.归根结底,幸福就是在因意识到精神痛苦而不适和被这种痛苦控制而不适之间做出选择。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得到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你认识真正的幸福的思维,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思维,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令人不悦。
(来自本书注释部分。)
从以上的内容或许可以窥斑见豹,知道这本书大体的基调和难度。不是语言词汇的难度,而是部分内容涉及简单的佛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枯燥。但读进去还是有一些乐趣。
另外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不知不觉打在标题中的“不执于情”nonattachment of feeling不执于情与the ideas of not-self“无我”的概念,跳出自身情绪的掌控,站在第三方尽可能客观疏离或者用作者的字眼“超然”的态度去对待。
Feelings arise within you—sadness, anxiety, annoyance, relief, joy—and you try to experience them from a different vantage point than is usual, neither clinging to the good feelings nor running away from the bad ones, but rather just experiencing them straightforwardly and observing them. This altered perspective can be the beginning of a fundamental and enduring change in your relationship to your feelings; you can, if all goes well, cease to be their slave.
你要尝试换一种有利的角度去体验这些情绪,既不留恋好的,也不逃避坏的,而是直截了当地体验它们,观察它们。这种新的视角可以作为起点,见证你与自身情绪之间彻底、永久的改变;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就可以不再受情绪的奴役。(摘自中文版-洞见)
除了一切是虚妄,所以我们放下执着这一层意思之外,多少也带有另一层意味:打破黑暗首先是接受,之后是拥抱,化解,共存。太多痛苦的事不是零和,非此即彼,有你无我,而是自我接受调节对话和解的命题。
最终已读部分对于生活实际中点醒我的,能够让我时刻去有意识实验的是文中第六章与第八章心理学中一个观点:大脑的认知模块如同丛林世界,此处的认知包括你的情绪,感知,想法。相互合作相互分开相互交织更多的一个要战胜另一个,厮杀争夺,从众多混乱进入潜意识从而形成主动认知的各种想法中脱颖而出。
When your mind is wandering, when your default mode network (默认模式)is running the show, how does the network decide which module gets to propel its thought into consciousness at any given time? We’ve already heard references to some kind of competition among modules for dominance—references to a “dog-eat-dog world” that lies beyond the bounds of awareness. But what determines which dog wins? What makes one dog more powerful than another?
而认识到与如何去破局是两个维度,后者豹豹正在读,包括目前提到的将想法与想法同步的感觉分开等等,如何去做我或许真心做不到打坐冥想,但有了方向就会有解决的途径。世间万物皆有规律所循,相生相克相辅相成,这也是目前在或沮丧或自我怀疑时努力调动个人积极情绪,让最渴望的想法迸发出激情,当然个人有个人的处理方式,只要方向是心中想去的,总有途径到达。
其实最后一个观点有些实用主义,或者说与本书讨论的一些方向南辕北辙。话再说回来,生活不能去当做虚无来看,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一直是豹豹认为的态度。用二分法看待问题,努力改变能改变的部分,去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让外界嘈杂的洪水冲卷你寂静的村庄。
杂七杂八的一篇未完成读书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