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装逼就不用做功课?Simple!
你以为看过十几期假装看过在装逼就能不被打脸了?Naive!
装逼其实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对于方法论的理解,因为当你装逼时,是在用广度对抗深度,将一知半解伪装成精于此道。
所以,将自己全部装逼技巧倾囊相授,渐感才思枯竭的小编最近补了补课,想看看其他人是怎样总结跑题的内在规律的。博(bai)览(du)群(sou)书(suo)之后小编发现,原来前人早已看透了真相,将故事类型做了全面的分类,是为
36种剧情模式
在电影艺术诞生100多年前的18世纪末期,意大利戏剧家卡洛·柯齐查阅了大量古代戏剧作品,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戏剧剧情,都可以归纳为36种模式。遗憾的是,他没有一一指出这36种剧情模式。
20世纪初期,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又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找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显然有不尽相同之处,但他依然自信地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36种剧情模式,依旧在西方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美国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在中国,早在20世纪上半叶,洪深先生就向国人翻译介绍了,并在其一系列电影剧本创作中予以实践。
电影和戏剧可以说是姊妹艺术,其核心在于叙事,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学和戏曲艺术也可以利用这套理论进行归类,同作为大众艺术,他们都是为观众服务的。就像小编之前说西方文学的两大瑰宝——古希腊神话和莎士比亚戏剧,在从起源到成型的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喜好不断地进行修改(莎士比亚经常根据作品演出时观众的反应当天就修改剧本)。可以说,36种故事模式代表了普通人对于故事的36种偏好。所以,一部要向大众售卖的商业电影在创作的时候遵循这一规律是极为保险的,这也为我们利用它装逼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掌握一个类型,意味着你可以在所有属于这一故事模式的影片中肆意地跑题,巧妙地掩盖你一部也没看过的事实。
这里要多句嘴,探索是艺术的重要目的和价值,对于纯艺术电影来说,越是规律性的东西越需值得去打破。像新浪潮这样的电影运动所产生的作品,虽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其探索多是对于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的,核心的故事模式也没有脱离“36”种的范畴。所以想装高级文艺逼,您还得做更多的功课。想快速学习规律一劳永逸也好办,关注跳轴电影,关注假装看过吧~
从本期开始,假装看过将为您一一介绍36种故事模式以及这一模式的经典影片,随便看个一两部,助您装逼一辈子。
1.哀求(Supplication)
36种故事模式
经典影片:
《淘金记》(1925)
《关山飞渡》(1939)
《星球大战》(1977)
《哈利波特》(2011)
关注公众号跳轴电影回复“哀求”获取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作品同时包含几种故事类型,但多线叙事也有主次之分,我们一般利用贯穿始终的主线剧情的模式将其归类。
类型要素:
类型核心:哀求者被迫害者追捕、伤害或威胁,并向有力权威祈求帮助。
“哀求”代表乞求,谦卑地向某人恳求你所没有的事物。现实是你无法轻易取得它,无论是因为力量的不平衡亦或是道德准则。这意味着将你自身置于这样一个境地:有能力祝你一臂之力者的慈悲,是你唯一的选择。就像《淘金者》中的小木屋之于查理是救命稻草,而去霍格沃茨是哈利波特躲避复仇和改变悲催的生活的唯一出路。
在可疑的迫害者方面并不十分明晰,他们可能在追捕或已经伤害了哀求者。这样确实可以增加绝望的氛围,然而,在哀求者的方面而言,同情才是我们要提供的(可能也要消去所有乞求时的反感)。《关山飞度》中的一行人一路上都在受到未知环境的威胁,而在《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卢克因为他“预言之子”的身份而面临着被迫害的命运。
设置其他剧情使乞求者陷入困境也是可以的,当他们已经谦卑到极限,将姿态放到最低,却依然被拒绝时,他们可能变得极具报复性。哈利波特所受到的一系列困境,教父、同学、导师之死,一步一步坚定了他最终以命相搏也要消灭伏地魔的决心。
“哀求”这一情景意在引发一种孩子向父母乞求事物般的共鸣,从而牵动心弦。受环境所迫,不得不去乞求、谦恭卑下的情景,可由此让我们为主角感到怜悯、同情和难过。我们之前所说过的预言之子型的影片就属于这个故事模式,有时候“迫害者”这一角色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人,比如《淘金者》中的残酷环境,关键在于“迫害者”让“哀求者”(通常是主角)陷入了一种十分困顿的境地,性命堪忧,亦或是面对一辈子苦逼下去的命运。这么一想,《哆啦A梦》也是“哀求”型的作品啊~当然,小编觉得,比起怜悯和同情,主角在本来的困境下不断遭受打击最后奋起反抗完成逆袭所带来的快感,才是这一类型的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