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吃货”这词儿开始在网上流行。
喜欢到处寻吃的,叫吃货;稍微有点讲究的,叫“高级吃货”,连一些餐厨饭店的广告语也变成了“吃货的饕餮盛宴”。
虽然我写“吃”的很多,但我很烦别人叫我“吃货”。在中文的语境下,若是把爱吃一项,全叫做“吃货”,着实有些贬义成分。
我时常与旁人说,人的逐渐成长,其实也就是味觉的不断进化。
一个人有一个人爱吃的味道,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弥漫的味道。家是一种味道,童年是一种味道,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有各自味道,在我们的味蕾中烙下印记。
而现在我们出去旅行,抑或说是旅游,绝美风景不过是下饭菜,最重要的,还是当地餐饮习惯流传下来的菜品。
为什么成都跟扬州,总是有着诸多游客的流连,还不是为了嘴馋的那一口,鲜香麻辣的川菜,和精致绝轮的淮扬菜,不管是谁看了,也少不得吞了口水,跃跃欲试。
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漂亮有什么用,螺蛳粉、螺丝鸡不好吃,你去桂林一天就逛完。华山自古一条道,千辛万苦上山看日出,裹着军大衣顶着寒风的时候,是不是来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最给劲儿。
欧阳应霁说:“外头大山大水固然好看,寻常小巷里的小趣味其实最得我心”,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人活在世上,奔波辛苦,还不就是为了吃到嘴里的东西。宫殿楼阁、披金戴银,都没什么重要用处。吃的不好,一天的心情都不好,想到吃饭时间有好菜,迫不及待的感觉总是振奋的。
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介绍美国美食的节目,叫《街边美食》(Eat St),开始说的挺好,各种材料,怎么做怎么加在一起,然后是食客一脸满足的样子。
不过才看了几集,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所谓的美食,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培根、牛油、芝士和肉。几乎只要是这几样加在一起,然后再加点香料,那就是了不得的人间美味。
但我反而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金玉满堂》——或者叫《满汉全席》,由徐克拍摄,于1995年在香港上映的贺岁电影。
老实说,深夜去看一部讲美食的电影,着实有点自讨苦吃。看着荧幕上琳琅满目的各色美食,也只有咽口水的份。
电影里,反派去踢馆的时候,徐老怪安排了两个菜,一是炒牛河,一是咕咾肉,都属于地道的粤菜小吃。
电影里讲干炒牛河,油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腻少了糊。在处理牛肉上也要格外讲究,不然一盘炒牛河出来,满盘子的油腻,就落了下乘。
这样的精挑细选和琢磨,我可不觉得“吃货”是能琢磨出来的。
别的不说,公交车上的美食节目还少么,一台简单的摄影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吧唧吧唧”嘴吃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食物,然后怂恿大家来吃—“吃货们一定不能错过”。
对,似乎只有这种装潢特别个性,特别起范儿的地方,做了个炒白菜,都是“吃货们一定不能错过”的。可这对那些真爱吃的人来说,又显得太不公平。
至少对于我来说,“吃货”跟“痴货”是差不多的意思。
我每次看《金玉满堂》,总是会直接跳过前面的部分,从“黄荣来踢馆,做干炒牛河”开始看。大厨出手,就那一手让人眼花缭乱的颠勺功夫,都能让我琢磨半天。
特别是最后的摆盘,普通吃货哪管那么多,好吃就行。可真要第一次吃锅包肉,几块黄色的大肉放在你面前,你会有食欲么。中餐讲色香味意形,“色”跟“香”就排在了前面。
网上传的“满汉全席”分了不同种类,我知道川式满汉全席有道凉菜叫“虾须牛肉丝拼凉拌金钩芹菜丝”,因为这道菜,在刘师傅家蹭饭的时候吃过一次。从选料到配菜,再到调味准备,无一不是麻烦事。
可对爱吃的人来说,这里面却有几分厨师的感情在里面。
我们总说,外面的馆子油不干净,菜不干净。且不说这些东西都齐活了,可你也保不准炒菜师傅当天的心情如何。
心情好的,下刀又稳又准,油盐调料,刚好吃净,不咸不淡刚刚好。若是心情不好,一发呆就是一勺盐,靠重油掩盖过去,又没了菜本身的味道。
高档餐厅也避免不了,老师傅不下厨,全靠徒弟忙活。但就算是主厨自己来,也不能保证做的每道菜都一模一样。
前几个月孙红雷主演了一个电视剧,在里面做了一道“威灵顿牛肉”。这菜刚出来,网上就炸了锅,清一色批评节目组敷衍的。可要外行来看的话,也看不出什么不妥来。
所以,对爱吃的人来说,每一道菜,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讲究。一概而论都是“吃货”,或许他不在意,但至少心里是有那么些不舒服的。
我所理解的“吃货”,大约都是赶趟子,哪里好吃就出现在哪儿,还有许多所谓的新式菜品,总是络绎不绝,生怕没抢到头筹。
可《金玉满堂》的开篇,却是让两个比赛的大厨,比拼煮饭的手艺。荷叶饭、人参饭,不过是给米饭添加了点香味。而米的产地的气候环境,却决定了煮饭的方式方法。
煮饭有多难?有一次王小丫主持《回家吃饭》,请了个日本人表演煮饭的技巧。大卫·贾柏给二郎拍了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面,给二郎提供寿司米的供货商说:“就算我想把米卖给他们,也只有二郎才会煮这个米”。
“吃货”哪懂好米的门道,他们中意的是菜。饭店也一样,一道菜总是有诸多花样,极尽细心,今天的菜单隔几个月可能就会换。而真上了饭桌,反而只会最后敷衍问一句:“要吃米饭么?”
如今时代快速发展,生活也提了速,人人都在赶时间,就更没人好好吃饭了。小饭馆里都是盖浇饭,要不就自己舀一碗免费汤,泡饭吃,还有就是砂锅饭,蛋炒饭。
有次请人去吃饭,我特意点了蛋炒饭,席间还一再催促,早点把蛋炒饭端上来。友人生怪,多问了我一句,我回道:“等会儿你仔细看,他们家蛋炒饭,每一粒饭上都裹着蛋液”。
也许那天后厨师傅听到了我的吹嘘,炒得格外卖力气,友人用筷子粘起炒饭来仔细看,果然是粒粒米上都裹着金黄的蛋液。
周星驰在《食神》里安排的绝招是“黯然销魂饭”,虽然叉烧和煎蛋都做足了噱头,但这道菜最终落脚点还是在“饭”字上面。
说了这么多,我仍觉得,“吃货”于我来说,档次有点低。或许这话说出来有些狂妄自大,但是,管他呢,反正我又不是网红。
“吃”开始是一种基本需求,到了高一点的层次,就应该是欣赏了。
譬如人每天都要喝水,可你喝的是茶,于是就有了相匹配的艺术。茶艺、茶道,或者说跟我老家的老和尚一样,喝“禅茶”,在茶的苦味里面找到“禅”味。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吃”叫做“食道”,这样又有了难解释的谐音。
其实就普通人来说,只要好吃,嘴巴能接受,那就可以了。如果厨房干净利落,油盐酱醋也新鲜可用,那就更加没得挑。
不过,仍有许多人,在吃上面也是很挑的。对他们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吃法”,正如我开头所说,这种“吃法”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味蕾。
当这些独特的“吃法”汇聚到一起时,就成为了一座城市的味道。
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麻的、辣的、酸的、臭的、苦的、辛的、软的、硬的,统统都在每个独特味蕾织就的网里。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可不能局限在小小的“吃货”的世界里了,我们要放开吃,吃的认真,吃的仔细。
吃出我们自己的金玉满堂,吃完我们自己的满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