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这节课由哪几个点连缀而成?
第一个旅游营销的案例,李松蔚得出的结论是,不确定性会影响结果。
第二个是否放弃工作的案例,作者的观点:不确定本身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本身,它不应该成为影响结果的理由。
那这两个观点是否矛盾?分析完以后,两者在实际生活中,互相补充,适用范围不同而已。
我们从第二个情况开始说,什么情况下“不确定性”不会影响结果?我们来看案例本身,注意作者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为:女案主在”理智上判断应该放弃”的基础上,纠结的是“是否因为能力问题而当逃兵”的主观问题。所以它的前提是理智判断已经做了决定。如果一件事没有理智判断呢?比如我纠结要不要上写作课。并没有认真分析写作课的适用边界,尤其是“用”,也就是要写作课要付出多少代价的问题,就在纠结要不要上,没有理智判断,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假问题。
所以这个观点的A2便签,结合自己的情况,可以总结为,在判断事情是否可为时,先考量事情的前因后果,适用范围,问问自己这样做有何好处,目的是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方式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达到这个目的我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付出哪些代价,其它人怎么做的。
有了理智的判断,如果还有一些主观的纠结,大可不必“浮云遮望眼”,因为“不确定”本身并不影响结果。
那我们倒回去看第一种情况,旅游营销的案例,哪些“不确定本身”影响结果的呢?根据文中的情况和自己经验的综合判断,我总结为"不能用理智判断的情况,不确定本身就会影响结果"。比如二胎问题,我的第一胎是男孩,而考虑到如果两胎都是男孩的话,压力觉得太大,然而二胎性别是不能由理智判断的,那二胎性别的不确定性就会影响到底要不要二胎这个结果。再比如我要在淘宝上买一个东西,看到了一个卖家,但这件商品没有一个评价,我没有任何可以判断这个物品用户反馈的依据,它也成为了一个不能用理智推断的“不确定性”,所以因为这个不确定性,也会影响我是否购买产品。故我们这种无法用理智分析的情况,不确定性就成为结果决定因素,我会采取的措施,也就是A2便签,是再等等,再考察,比如等更充足的理由是否要二胎,或者产品有更多的买家反馈后,再决定要不要买。
所以在李松蔚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但它们互为补充,是帮助我们"拨开现象看本质"的两种情况,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