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接到一位副校长同事的电话,邀请我在26日下午,为学校教师进行一次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接到这个任务感觉有点为难,马上就要开学,我们还要搬到新的办公场所,开学前的会议也比较多,不知道什么时间就通知开会。事情比平常多,害怕没有时间来准备。但是,同事既然已经邀请了,就硬着头皮准备吧。在我的长期规划里有一条就是:自己制作课件培训的教程,一年内为教师培训课件制作技术不少于2次。那就从这次讲座开始吧,一步一步去完成自己的规划,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因为时间比较紧,丝毫没有思路,在空闲或散步的时候就考虑如何来设计讲座的流程。考虑到培训不是在微机室进行,老师们只是被动地听,无法进行实操。讲座尽量以实例展示为主,先对涉及到的操作进行了归类,主要分成三部分进行,一是基本操作;二是课堂活动;三是学科工具。每一项操作采取四步走。一是实例激趣,激发老师的好奇心。二是操作名称与作用展示,加深印象。三是操作讲解,熟悉操作步骤。四是应用举例,通过实例启发思考。尽量降低操作的难度,让老师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好。
在准备的过程中,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我节省了很多时间,我在整理课件时,发现曾在两年前做过一个类似的课件,当时是到一个学校为老师进行功能展示,课件中的设计跟我现在的思路基本吻合,当时的展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后来我们在这所学校还进行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融合实验。这一点,又让我感受到:每一次的努力,总会在某些时候给你带来惊喜。于是,我就在此课件的基础上加工完善,很快新的课件就有了雏形,思路也渐渐清晰。
24号晚上6:00,同事又给我打电话,说希望讲座提前到25日下午。结果25日上午会议一直开到11:30,给我准备的时间又减少了。24日晚上和25日中午,我对课件进行了修改完善,整个流程走了两三遍,只好是仓促上阵了。
25日下午,讲座按时开始,虽然老师们配合的不够积极,但是从老师们的听课状态和现场反应来看,整个讲座对老师们还有所触动,一些操作我也尽量慢一点,让老师们有时间有能力来接受。整个讲座,语言组织可能不是能很连贯,思路可能不是很清晰,但效果总体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反思从准备到讲座结束的整个流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是本次讲座准备很不充分,虽然从知识的覆盖面来看基本包含了所有操作,但是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完美。
二是讲座的有效互动太少,本来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可能是没有充分考虑老师的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讲座中的实例没有涉及到尽可能多的学科,不能给各学科老师提供更有效地参考。
四是语言组织不够严谨,因为时间关系,整个流程只模拟了两三遍,语言表述上有不准确的地方,再就是无用语言过多。
五是课件的设计风格不统一,因为是从多个课件中选取的实例,最后没有时间进行统一,给人的感觉有点杂乱。
六是在开场时,政策方面的内容准备的不足,没有让老师们更多地了解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结束时,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激励语言力度不够,缺乏激情。
七是讲座中涉及的素材准备不足,造成临时找素材或现场制作素材,耽误时间。
每一次讲座,都是对自身综合能力的一次提升。这次讲座暴露出很多问题,自己感觉是不满意的。希望在以后的日子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提前谋划,有些课程可以提前制作好,并进行反复练习,这样才能为更多的老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希望信息技术能早日真正为教育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