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决定了现在”,这是我们一贯的认知。因为你过去努力了,所以你现在才有所成就;因为父母从小打骂,所以他才会有这么偏激的性格;因为经历了那次打击和创伤,所以他才会如此脆弱和孤僻;因为我出生在那样一个不堪的家庭,所以我只能这样……
当我们从“原因论”来分析事情的时候,总会把一个人当下的呈现归结于过去。而当一个人当下过得并不好,却又把一切都归结于过去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死结”:他被过去套牢了!他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只能这样,我还能怎样?没有出口,没有希望,因为过去不可更改。
可是,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并不存在!我的生命导师李虹老师也常说,“过去”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些碎片记忆,它并不真实!
比如: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头脑中记忆的都是关于那个人的美好;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恨一个人的时候,头脑里记忆的又会是另一番景象。所以,“过去”是可以“改写”的,而且常常是为“现在”服务的。
假设在某一个国家,某个武装组织策划了武装政变,一旦被镇压而失败,他们就会被冠以“逆贼”的名称而写进历史。倘若政变成功,政权被推翻,他们又会被作为对抗暴政的英雄而名垂青史。
又比如:同一段历史,日本教科书上写的,和中国教科书上写的可能完全不同。夫妻之间的争吵,妻子和丈夫各自回忆和复述出来的可能会大相径庭。还有我们都熟悉的那句,“无论你认为他爱不爱你,你都是正确的!”
因此,《幸福的勇气》一书里说,所谓“历史”,不过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为的就是证明当下的正统性。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我的感受”、“我的观点”的正确性,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所以,并非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现在”决定了“过去”。从这个层面来说,无论拥有什么样的过去,都不会对我们的当下造成决定性的影响,更不会决定我们的未来。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我们选择相信什么?因为无论选择相信什么,我们都能从“过去”找到佐证,都能“编纂、拼凑”出一个“合理”的过去来印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李虹老师教导我们的:在每一个当下(现在),我们都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活出更高版本的自己,主动去爱、去创造、去拥抱这个世界,也可以选择继续在“低版本”中指责、抱怨、对抗、挣扎和痛苦。
当选择前者,我们会对过去心生感恩,因为在创造中,我们开始看到原来一切的经历都是生命给到的礼物,一切都是“为我而来”。而当选择后者,我们只会愈发对过去的某段经历或某个人耿耿于怀,从而陷入更强烈的对抗和更深的痛苦中,于是更加确信一切都是“冲我而来”。
如果我们对现在的自己不满,那过去常常就会被我们描绘成灰暗的。而当我们对现在的自己感到满意,那再灰暗的过去也会被“合理化”。换句话说,一个人之所以和过去和解,是因为他接纳了现在的自己,甚至爱上了现在的自己。
比如,我曾经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压抑生活”耿耿于怀,我甚至多次坦言那是自己生命中最灰暗的四年,是不愿去回想和回忆的四年。
可是,当我学习成长了,内在有力量了,尤其是成为一名家庭幸福咨询师之后,再去回想那四年,我想到的不再是自己那时候的自卑和压抑、痛苦和煎熬,更多的是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如何一步步通过日记里的自我对话和自我疏导,一次次把自己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而且,正是因为那四年的“训练”,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了,也使得自己内心变得更加细腻、敏锐、富有同理心和觉察力,从而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家庭幸福咨询师”储备了很好的“先天条件”。对那四年,我开始充满感激,因为我知道,那一切,都是为我而来!
所以,并非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过去“服务于”现在!当下的“目的”,决定了“过去”如何在我们的回忆里呈现。“目的”一变,过去就会被改写!
2023年8月10日
于鲁甸瓦厂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