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看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刚开始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王老师的书中没有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没有空话、套话、废话,有的是与一线班主任接地气的教学案例及处理方法,我一口气读完一章,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以前也读过一些班主任兵法之类的书,但那些书跟王老师的这本比起来,真的是相差太远了。以前读的一些书也有讲怎么管理学生,但那都是简单、直接的控制方法,我们的班级管理真的因为这样的书籍而得到了改善吗?哪怕是暂时的控制?答案是不可能,你永远不可能依靠这种书籍来达到目标,这就是一种伪技术。
王老师在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能管住学生是一种本领,但不等于有水平。看一个教师是不是好教师,不能光看他是否管住了学生,还要看他的“管”中有多少教育因素。王老师举了一个案例,很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一位青年班主任监考,他走进考场,把卷子按行数成6份,开始往下发,刚发两行,出问题了。有一行最后一名同学没拿到卷子,这个学生就嚷嚷:“我没卷子!”老师说:“你嚷什么?谁看见他的卷子了?”没人接茬。这位老师就走下讲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查问。刚查三个学生,其他四行没拿到卷子的学生急了:“老师,怎么不发卷子呀?”老师又回过头来批评这边:“捣什么乱!没看见这儿丢卷子了吗?”被批评者不服,一个个嘟嘟囔囔:“谁捣乱了?考试不发卷子,一会儿我答不完怎么办?老师怎么还不发呀?这叫什么事!”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大,开始乱起来了,本来就估计考不及格的问题生,这时自然觉得“气候宜人”,说俏皮话的,交头接耳的,伺机作弊的,全来了,好端端的课堂成了茶馆,老师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张卷子,把考场稳定下来,三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印象是:这老师管不住学生,教师呢,怨学生不懂事,怨班风太差,就是不想想自己管理能力方面的问题。
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我把这个案例发到学校班主任群里,大家热烈讨论,老班主任说,这时先把试卷发完了,再看有没有多的试卷,如有多一张正好给那位学生,如果没有的话,那肯定是哪位同学多拿了一张,这时再来一个个地查,就不会影响全班同学,因为全班同学都在紧张地做题 了,这个局面可控。老班主任就是经验丰富,在面对这种小问题时临危不乱,很有章法。新班主任说,先从其它组抽一张出来给他,然后发到最后一位,确实少一张,再叫他去办公室拿一张备用卷,最后多补点时间给他考试,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班主任们讨论的方法都切实可行,都抓住了一条课堂管理原则:先稳面,后抓点,课堂上无论出什么问题,老师首先要注意绝大多数同学,把他们稳定下来,有了“根据地”,什么事情都好办。若不注意大多数同学,只顾着和个别学生你来我往地争辩,班上非乱不可,许多老师都犯这种毛病。
我们要做教育型管理者,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就范,而是使他们受到教育。如上面那位监考的老师如果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少一张卷子,学生刚一出声,老师一瞪眼,学生就不敢言语了。然后老师再找一张卷子给他,这件事处理得也很平静,按一般人看来,这也算管住了学生,可这里面没什么教育因素,老师这种“瞪眼法”也不属于教育方法。学生有理不敢说,心里不服气,遇到另一位比较和气的老师,就可能发泄出来。所以这位厉害的老师实际上是为别的“不厉害”的老师埋伏了麻烦。因此,我们教育学生要服从真理,不是怕某个人。
有一次,我去四年级一个班里听课,我坐在一位同学的旁边,听课的过程中,这位同学的一本笔记本掉地上了,当时这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本子掉下去了,我悄悄地帮他捡起来,小声地拍了拍他,把笔记本递给他,他一看,很不好意思,连忙说了声:“谢谢!”我说了句,不用谢。这声谢谢里,让我感觉到这位学生很有礼貌,他懂得感恩他人。从这声谢谢里可以看出他的老师对他的教育是很到位的。别人帮助了你,最起码的感激应该是一句谢谢,如果连这简单的礼貌都不懂的话,那学生的养成教育就真的成问题了。
王晓春老师说,管理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很复杂,班主任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而包含了教育的因素。因为他的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所以说,班主 任不是一般的管理者,他是“教育型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