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基本信息
内容概括:一本结合些许心理学知识,教会你学会如何爱孩子,爱自己的育儿书。
出版时间:2019年
作者:凌想,资深出版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02我的收获
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帮助父母修炼一双慧眼,看到孩子,看到自己;修炼一颗爱心,学会如何爱孩子,爱自己。
首先,透过问题,看到关系。其次,透过行为,看到孩子的内心。
整本书划分成6部分(亲子关系篇、亲子沟通篇、习惯养成篇、学习篇、品格篇、自我成长篇),每一部分包含多篇文章,每篇文章让你悟懂一个道理。整本书读下来,可以悟懂数十个道理。于是,我在阅读随手笔记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下8条较为印象深刻的内容。
1.学会高质量陪伴孩子:陪伴孩子,而非陪着。用心陪伴,而非用力陪伴。
■反面案例:低质量陪伴(如陪着孩子,父母却在玩手机)和用力过度(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去做)。
■方法:调频,其实是活在当下一个形象的说法。不去想过去,不去想将来,不去抗拒此时此刻,而是以接纳的心态享受当下,就像英语中说的enjoy yourself。
调整自己与孩子的频率一致,以同等的姿态陪伴,产生精神交流。
2.学会欣赏孩子,光夸孩子具体做的事是不够的,还要对努力和过程的看见。
■如何欣赏孩子:要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欣赏孩子,学会有技巧问孩子:“我很好奇,这件事,你是怎么做到的?”
如此一来,既肯定了孩子的成果,又让父母看见孩子的努力。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相当于一次复盘,让孩子学会反思和总结,从内在生长出力量。
■学会背地里夸孩子背地里夸孩子,被孩子无意听进去。会让孩子觉得更真实,认同感更高,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做得更好。
就好比,当你听到别人当面不停地夸你,你或许会觉得有些恭维。但当你无意听到或得知,别人在背地里夸奖你,那些话反而会让你觉得更真实更开心。
这源自于背地夸奖有种催眠效果,弱化意识的警惕性,绕开它的防守,抵达人的潜意识(潜意识的作用>意识。你以为意识很强大,但潜意识更强大。你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这是意识。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但就是这样做了,这是潜意识),植入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行为。
同理,给孩子贴标签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在无形中影响孩子。所以,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所以不管是欣赏孩子,还是背地里夸孩子,关键还是在于父母——对待孩子,是否真诚?是否相信孩子?是否持正能量的心态?
3.在适当的规则下,学会佛系,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
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懒”父母反而能培养出优秀孩子!
对于这句话,我不置可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先来看看父母给孩子立规矩,常见的做法:
1)强制要求——表面的。虽然有效,但也容易让孩子学会用强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其性格、思考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2)尊重孩子意愿——深层次的。孩子感受到尊重、幸福感,是放松的,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情感联结。很明显,第二种是正确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立规矩呢?
1)规矩要有,但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规则,哪些是头脑中自以为的“必须”、“应该”的固化条框。大大小小,琐碎的管制,会让孩子束缚得透不过气来。
2)不管≠溺爱。在不和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去引导他,激发他内在的能量去成长。因为被温暖和爱包围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是放松的,有更多的幸福感,对自己有信心,对世界有善意。
对此,我有个疑问:孩子习惯被爱和温暖包围,会不会适应不了残酷的世界?
碰巧,近期在看《家庭的觉醒》一书,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这里的“爱”和“温暖”不代表溺爱、妥协和保护。“爱”是让孩子坦诚地接受自己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要让孩子知道这是他人生真实的一部分。“温暖”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地方,不是一味地阻止和打压,而是先让孩子认清自我的不足,接着再引导他改正,才能更好把不足重新改造利用,让孩子成长为更有韧性的孩子。是先接受,而非否定。这样“顺势而为”的方法,更“温暖”人心。
3)与其事后惩罚,不如事先预防。
作者的一句话,其实我挺认同的:
在漫长的一生中,有个开朗阳光的性格,比多学一样技能重要得多。在希望孩子幸福和成功之间,如果只能选一样,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在适当的规则下,学会做个“懒”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会做选择和取舍,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更自信、更有主见的人。再者小孩子试错成本低,大体情况下,选错的后果要比长大选错的后果要好得多,所以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何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4.学会不否定。
大禹治水的秘诀,不在于“堵”,而是疏通。
堵看起来很管用,令行禁止,简单有效。但治标不治本,长期下去,处理不当,隐患很多。
堵,意味着对立,会加重了对方的反抗。人的情绪就如洪水一样,越堵后面积攒的力量就越大。
所以像大禹治水一样,不在于“堵”,而是疏通。疏导人心。要心对心,而不是力对力。
如:当孩子说一些不礼貌的词语,先不要急着否定,而是顺着孩子的意思,为他找到可替代的词语。
5.学会看见孩子“满不在乎”背后的事实。
孩子表现得满不在乎、无所谓,其实是担心会受到大人的指责和批评。这是一种正面动机,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是内心的自动防御系统起了作用。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
1)培养自己的觉察力。带着包容和理解用心去感受。
2)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分寸。
3)停止追究对错,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6.学会不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你亲身经历被吼的感觉。你会发现每一次的吼骂,都是对孩子意志的摧残。学会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唠叨。给孩子多点耐心,让其自控力成长发芽。此外还多抱抱孩子,抚摸他,亲亲他。让孩子感受爱的触动。
7.学会有效与孩子交流,把形象具体化。
■要学会言传身教,而不是只会说教。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把说教具象化。当你给一个不太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孩讲这些抽象的大道理时,无异于对牛弹琴。要让孩子真正明白一件事,除了讲道理,还要身体力行,用行动去引导。
好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只有用生命去关照生命,用情感去体会情感,用行动去引导行动,才能让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
■学会给孩子在有限选项中选择。
想起了我的女儿,我放手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衣服,但她挑选的总是那些不适合日常穿着、blingbling、色彩鲜艳的公主服。因此她每挑选一件,我就否定一件,最后总是闹得不愉快。后来,我学聪明了,先自己挑选好几件合适的,然后再让她从中挑选喜欢的。结果皆大欢喜。
■学会让孩子给事情评价打分,通过数字把事情具象化。
关于这个打分方法,我之前在年糕妈妈的视频号上看到过一个类似的打分方法,可惜没找到,要不然看视频介绍会更直观。
这个评价打分的方法,大意就是,1-10,让孩子给自己做的事,状态等打分。如:今天是否开心,10分是很开心,5分是还可以,0分就是极度不开心,用分值来代替开心的程度。把状态具象化了。
在打分的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状态,我觉得这也是元认知的一种体现。
此外,作者还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升级为2.0版。如:当孩子给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打了6分,可以进一步问孩子,我们如何把这不开心的6分,减少到4分3分2分。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学会先找“为什么”,再找“怎么做”。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除了自身理解能力、执行力等主观因素外,其中还有一点,可以应用另一句同样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普遍存在,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与其一味寻找方法,不如先找出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简单而言,就是先找“为什么”,再找“怎么做”。
要知道每个个体都不一样,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先清楚为什么要怎么做,之后才是结合自我情况“怎么做”。只有当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改变,也才会灵活地把握,知道怎样做更合适。
同理,吩咐孩子去做一件事。学会先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叫他做,让他明白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
03评 价
豆瓣评分 9.0
微信读书评分 92.2
我的评分 3(我的评分标准:1-不推荐,2-纯粹了解,消遣打发时间,3-有一定价值,4-价值挺大,5-强烈推荐)
我认为书好的地方
书中的内容轻松好读。一篇文章读懂一个道理,作者从自身育儿角度出发,结合周边育儿经历,列举了很多育儿案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熟悉案例,以此借鉴。
每一篇内容,是独立分开,不相连的。我们可以随意挑选其中一篇文章,哪怕不看前后篇章,都影响不大。如若以后遇到类似事情,可以找到相应的篇章,借鉴参考。看似很散,但整本书都在说明如何看到孩子,如何看到自己。与我之前看的《看见孩子》、《真希望我父母看过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
我认为书不好的地方
因为较为浅显,容易让人看过就忘。不如《看见孩子》系统深刻。如果说《看见孩子》这本书是个大方向,那么《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就是把《看见孩子》分支细化了,抓住哪点就说哪一点。也正因如此,让人感觉获得了很多收获,但具体什么收获,一下子又难以说出。
阅读的过程中,我越往下读,越感觉到与我平日在一些公众号看到的文章风格类似。尤其当我看到《聪明的妈妈,能“动手”就绝不“动口”》,颠覆常规、引人注意的标题,让我更是怀疑这是一篇从公众号里摘取的文章。果然,微信一搜,没有仔细对比,但内容大致一样。我没有把每篇文章都去搜索对比,但不出所料的话,这本书大部分内容,作者是整合了其在公众号发布过的文章而成。
所以,我多少是有些失望的成分。零散的内容,有种快餐式文化的感觉。
是不好的地方,也是好的地方。不能因此就否定这本书的价值,看个人所需吧。
虽然这本书有些内容我不太认可,但大部分内容我觉得还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读书,但不能尽信书,要时常带有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