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心心相印”计划《青少年心理学》研讨小组终于在大家的期待中迎来了第一次活动。
11月28日下午,这天是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大降温,可是在国贸阳光社区居委会的活动现场,室内温暖如春的气氛却和外面寒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以往一样,我们在毛老师的带领下围坐一圈,形成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场,在大家笃定的眼神和友好的氛围里,驱散了寒冷,凝聚了温度。
活动前毛老师曾发通知要求大家预习《青少年心理学》中自己喜欢的章节,我不禁暗自纳闷:预习不一样的章节,上课的时候我们如何同步呢?我带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想着毛老师如何把我们各自选定的不同章节揉合起来讲?没想到活动开始后,毛老师并不是按顺序给我们讲书上的章节,而是让我们依次讲出自己看过的章节里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并分享自己的感想。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法,完全发挥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总结,主动思考。同学们都畅所欲言,结合自身的情况分享了从这本书中最受益、最有启发的部分。
在成员分享的环节中,我一下没忍住违反了活动设置中“不建议,不分析”的条款,忍不住向一个正在分享的同学(她当时有向毛老师求助的表示“我该怎么办”)提了建议,虽然我对于活动中有成员表达了求助的意愿是否可以提建议仍存疑义,但我毕竟违反了约定俗成的设置,当我反应过来时,我猛然发现这正是我在亲子关系中容易犯的一个“老毛病”,总是爱对孩子“提建议”,并没有做到积极的倾听。这也正是在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当中最被女儿抱怨的一点,女儿曾经对我喊出:“你为什么总是要对我提建议,你就不能好好听我诉说吗?”在之后的心理学学习中,我认识到了倾听的重要性,我曾一度以为通过多次的倾听练习,我已经改掉了爱提建议的老毛病,没想到今天我的表现让我突然发现,成长真的是一个前进三步退两步的过程,当我沾沾自喜于自己已经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成长时,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失误”又将我打回了原形,原来,我还是在原地,看似得到的“成长”无非证明了我还只是一个“知道分子”,知行合一,真的是任重道远啊!
其实我今天在活动中分享的是第三章《游戏背后的心理现象》给我的思考,但是我在活动中的表现让我意识到,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积极的倾听”。韦老师曾经说过,没有接纳的帮助本质上就是否定,那么没有接纳的“建议”是否也是否定之一种呢?真正的接纳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的,积极的倾听,要有回应,但前提必须是她需要,当她不需要的时候,一定只能是倾听,表达即疗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表达欲望。切记!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