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说孔子看书的时候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弄断了许多次,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韦编是指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圣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那孔子看书与竹简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熟牛皮来编书简?熟牛皮又为什么会断? 孔子读的书是《易经》,它是部大著作,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因为古时候还没有纸张,书都是由一片片的竹简连在一起组成的。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 其实啊,熟牛皮是经过特殊的方法处理过的,相当结实耐磨,跟我们现在用的皮带一样结实。但是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这本书就相当沉重。多次翻来翻去的话,熟牛皮就会被不断拉伸而容易断了。 而《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就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给弄断了好几次,不得不用新熟牛皮把书串起来再读。 小朋友们,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啊!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杰出、最有名的学者,成为享誉全球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便得益于此。如果没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恐怕孔子难有此成就。古人为了学习知识,那么笨重的书本都一翻再翻,跟他们一比,我们的书可就轻多了,方便多了。我们学习语文时就要不断地重复阅读文章,才能更好地记忆。其实,其他学科也是一样道理,做得多了自然而然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