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知与行的历史渊源,做了一些资料查找。
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是长江、黄河一样,是由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它在奔腾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弯,不断地吸纳,不断地调整自己,形成了不同的样态。
《大学》提出了“致知”!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孔子认为“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主张敏行!
《尚书》提出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易行难)算是较早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
荀子深化了孔子的说法,认为“知之不若行之”!这中间相差了近200年!
二程得出了“知先行后”、“行难知亦难”的结论。朱熹提出了“知之所知,行之所行;知行相须,知先行重”,与孔子时期,又相差了1000多年!
后来,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真知真行”;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分知分行”。
谁知道,中间,又经过了多少人的求索呢?
历史的车轮翻滚到今天,我们又会给后人留下怎样的值得流传的故事?
有没有一种文化系统,可以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从中受益,获得简单行动的力量?
这,最终需要在商业社会,来强化商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