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拖延症”
你是不是经常下决心做某一件事,比如健身减肥,决心一个月看完几本书,每天早起学英语……
而得到的结果却经常是:
- 减肥的继续胡吃海塞,愈发变胖——“吃完了才有力气减肥!”“今天工作好累,没力气了!”
- 读书计划搁浅,堆叠如山的书籍沾满灰尘——“平均每天看半小时就够了”“今天看了10分钟,明天多看点就平均了”
- 早起学英语…………(吧啦吧啦)。
现代社会,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拖延症。
其实,每个人都有拖延症,无非体现在程度的轻重和时间的缓急。
维基百科上对于“拖延症”是这样描述的:
延宕(英语:Procrastination),俗称“拖延症”,是一种个性行为,即将要做的事或者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的行为。延宕者通常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延宕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是不是很难懂?咱们继续往下看
心理学研究者有三个标准来界定延宕:
- 这种行为会阻碍你达到预期目标,它是没有必要的,仅仅拖延完成事务。
- 延宕经常为患者带来压力、负罪感、降低效率、恐慌,及其他人对你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尽责的不良评价。
- 会恶性循环,导致进一步的延宕行为。
究其原因,这还是一种心理现象,并且来自自身。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下定决心要学习一个在线视频,你看了5分钟开始觉得乏味
- 暂停视频去找零食
- 微信弹窗,朋友分享给你一个好玩的视频
- 你开始看视频,视频看完后正好后面的推荐新闻你感兴趣
- 你开始看新闻,新闻之后又新闻,直到弹出你许久没玩的游戏
- 本着怀旧的理由,你开始玩游戏
- 挺晚了,该洗洗睡了……😓
@#¥%&*…………
拖延症产生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或者意识里,都有那么一个阻碍我们进行正确决策的“Trouble Maker”。
能成功战胜“Trouble Maker”即是良好的自我管理者,那些被打败的,自然成了我们所谓的“拖延症”患者。
拖延症造成的影响
对个人来说,轻微程度的延宕是正常的,当其开始阻碍你的正常工作,就需要认真对待它了。慢性或长期的延宕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
绝大多数人是理性的,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在被“Trouble Maker”打败后造成了拖延,最终导致内疚、恐惧、焦虑和悔恨的心理状态,极度打击人心,最终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如何战胜“拖延症”
直至今日,在行为认知和心理学等高大上的学术界,还未能采用生理方法来遏制“拖延症”的产生,所以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仅存的理性思维和潜在意识深处的“决策者”来战胜拖延症。
大致介绍我自己使用的几个方法,以后再描述细节:
-
GTD
GTD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即“把事情做完”。
我通常这么做:
- 列出待办事项清单
- 排序轻重缓急
- 设置截止时间
感谢当前科技的发达,手机软件已经能够高效率地替代我们的纸和笔来做这些事情,并且不限时间地点。
-
时间管理
“番茄时钟法”是已经被证明的,最好的时间管理方法之一。
用固定的“工作-休息-工作”时间区间来达到高效率的运作。 -
对的时间,对的事情
科学研究表明,早上的8到10点,下午的5-6点和晚上的10点这三个时间段大脑比较活跃,将最困难的工作放在这些时间段,把事务类以及重复类的事件放在其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