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船舶技术,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先进和强大的,糅合了众家之所长而建造的这些船在后续的航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国人来说,郑和下西洋几乎是人人知晓的古代大事件之一,那么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郑和又是谁?结果又如何?
郑和其人
洪武四年(1371)出生于云南,原名为马三保,永乐二年(1404),被朱棣赐姓“郑”,从此更名为“郑和”,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因此,在郑和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郑和。
或许是这个原因,在被朱棣看上并被挑选为贴身侍卫后,他的命运之星就偏离了平凡的轨道。
故事的起因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呢?这里有个不得不说的秘密,那就是寻找建文帝。
朱棣造反杀进皇宫后,下属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而这个让朱棣很是不安。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首先是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尸体也找到了,这就让前朝的那些老官没有了其他的心思。
其次是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本土的一路由胡濙去查,另一路就是郑和的舰队。时至今日,郑和下西洋耳熟能详,而另一路几乎没有流传的。
前六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
无敌舰队的航行开始了,第一次探索航行就沿路拜访了多个国家或土著,将大明的强大与仁慈传播到了周围,也引着四方来明进贡、交流和学习。
随后,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和永乐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惊叹一下当时的造船技术:“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这就是那是宝船的大小,而且还有其他各种船只跟随着,真的是亮瞎了你我的眼。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第七次下西洋
朱棣去世后,皇位争夺下的明朝硝烟四起,宣德帝朱瞻基登基后,为了显示自己治理下的皇朝的强大,给了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机会。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年老的郑和又一次出航了,这次他终于到达了心中念念不忘的地方——圣地麦加。五十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的梦想之旅,终于有了结果。也或许是终于了却了心中的执念,在归途中,郑和病倒了,而后永远的倒在了第一次远航的目的地——古里。
唯一的遗憾,就是郑和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后代留下,但他依然是民族的骄傲,国家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