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不流利的原因,是在说话前,先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多了一道程序,时间又短,来不及。
《外语是怎么学会的》一书中提出,具有英语思维的特征有三个:一是不经过翻译,直接用英语思考;二是在某个语境下,说话得体;三是流利。
当一个人能用英语表达某个概念或某个事物,却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就是英语思维的表现。留学生或移居海外的人说话会中英夹杂,有时候不是装那啥,是不知道或者长时间不用,一下子想不起来,哈哈。
分享一下我的英语思维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开始做物业管理工作时,我还是需要在脑子里先翻译的。在国内的外企工作,因为时间短,没能建立起英语思维;在TAFE和大学学习,也没有;在悉尼分公司工作了一年多,还是没有。
后来调到墨尔本分公司,打电话、听电话的工作量一下子暴增。法律法规有差别,业主姓名千奇百怪,街道名字也都怪怪的,处理电话尤其费劲。每天工作超过9小时,不是我不想多加班,是大脑带宽不够,感觉转不动了就只能下班。每天晚上7点半左右,倒头就能睡着。
这样高强度听说读写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工作时想事情用的是英语。啊哈,英语思维有了。从前的量,还是不够。又回到了@硅谷王川说的,“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
总结一下,想养成英语思维,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超大量输入输出。最笨的方法来得最快。
from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