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年冬天是二姐一家最忙的时候,为了按时交工两口子经常没日没夜的干活,于是很多时候接送他们小女儿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身上(我们两家住同一小区)。
每次去学校接外甥女放学,必看到两道风景:一、几个家长替本应做值日的自家孩子打扫教室,而孩子则在楼道里打闹嬉戏;二、回家的路上,每位家长手里都拎着自己孩子的书包,而小孩子则在前面互相追着玩。
每每见此情景,内心都会无比恼火。家长或出于溺爱孩子或出于省事的心理,不仅无形中把本应属于孩子自己的责任抢了过去,还让孩子不懂感恩,让孩子误以为到学校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
尽管我试过每次都让外甥女自己值日、自己拿书包、自己写作业,试图培养她的责任意识与自律,但是一旦回到她自己家里,一切又回到了起点,父母还是会以孩子做不好或太浪费自己时间为由选择自己包办,孩子也依旧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每天把作业拖到半夜才完成。
所以,如果父母自己不选择放手让孩子获得成长,那么孩子也不会学到被你死死攥在手里的责任意识,更不会感恩父母。
02
记得有一期《天天向上》请了杨威一家做嘉宾,期间聊到育儿话题,杨云说平时也会让儿子杨阳洋帮忙做家务,事后会给孩子一两元钱作为奖励。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相信应该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例子,也是现如今许多父母依旧在沿用的养娃方式。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给孩子钱的初衷是什么?是犒劳孩子的辛苦劳动,是弥补自己指使孩子干活的心理愧疚,还是你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体会一下孩子是否会听话?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通过给钱来驱使孩子帮忙干家务,都会让孩子以为他为这个家庭做什么都是有偿的,都要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好处为前提。
这一点从小时候看过的《家有儿女》里就可见一斑。有一集,剧中的三个小主人公为了尽快靠帮家里干活来赚足零用钱,争先恐后的做家务,最后甚至不惜为此争执起来,气愤的爸妈当即宣布所有家务都不再付费,于是只见自知讨不到便宜的孩子们沮丧的各回各屋,谁也不再想着给爸妈干活。当然,电视剧出于剧情需要,最终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错了并加以改正。只是,回到现实里,倘若父母不及时结束这种“交易”,能有几个孩子会认为这样做是错的?
家,本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安乐窝,是每个人身处世界的坚强支撑,是彼此关怀、努力协作的阵营。然而,如果作为家庭主要支柱的父母一味的把孩子隔离在家庭责任之外,事事为孩子包办,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独立的机会,还会把孩子养成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说到底,孩子生来只是一张白纸,是我们大人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色彩与思想,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父母应把孩子当做家庭普通的一员,让他明白每一个人都要为家庭出力做贡献,而不是把孩子举在头顶、事事以他为先,父母累的半死,孩子却永远能袖手旁观。
03
以前,我一直以为小孩子起码要长到四五岁才会懂得关心别人,因为那时候起码语言、思维、见识什么的都健全了,但是,实践却告诉我并非如此。前段时间,我在抱女儿时,不小心把腿碰到了桌角上,疼得我龇牙咧嘴,这时只听一旁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没事吧?”然后一脸担忧的望着我。顿时一种感动从全身蔓延开来,要知道对于一个只有22个月大的孩子来说,用她有限的语言来关心自己的妈妈,怎能不让人感动和欣慰?
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吃喝用玩应有尽有,父母唯恐没有给到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俨然把孩子宠成了家里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然而父母为孩子鞍前马后的忙碌,孩子却把父母当做满足自己需求的仆人,稍不顺心还会打骂父母。
痛心的是,很多父母都只是把这些当做小孩子的无理取闹,以为长大了自然就好,谁知以后只是变本加厉而已。我们总是善于挖掘孩子的需求以便于满足他们,却从不轻易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可是,你选择不说或者总是口是心非,反而会让亲子关系矛盾重重。因为孩子对你的爱无处表达、你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被无情压抑,双方都失去了关心彼此的路径。
所以,爱是需要回应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可能毫无怨言的继续付出,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关爱父母,我们亲子关系的道路才会是畅通的。
结束语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他让我们有幸在见证一个新生命成长的同时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而是一个与我们拥有同等地位、实实在在的人,尊重并且保护他独立成长的空间,是我们能够给予他的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