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如流,光阴易逝,转眼半学期已过,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也已经结束了。这次考试暴露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下来,在后半学期尽可能改进和完善。
一、历史试卷的命题情况
本次考试历史试卷的试题难度适中,除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选择题、简答题)外,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材料题19.20)的考察。但实际学生答题情况中,基础题的得分比较高,能力题失分比较严重。但是仔细看了两道材料题,并不算是难题和偏题,只是问题的问法比较巧妙。
二、存在问题
问题一: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和研读史料能力不足。
学生在试卷讲评时,很多人发现题目并不难,但考试时却写不出来。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材料题练的少、见的少。平时的练习册比较重视基础知识,材料题问题大部分直来直去的、难度较低,与本次考试材料题的特殊问法不同。
第二,练习课上的少。受考试、活动的以及节日假期的影响,本学期周一的作业辅导课影响比较大,学生的习题处理不及时,每节课重难点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对探究活动的设计尤其是学科思维的培养挖掘的太浅了。
第四,初一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太过于依赖教师,没有形成自身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既要抓基础知识又要抓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的难度比较大,耗费时间比较多。在本学期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复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
问题二:学生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方式不够规范。
第一,不按照分值答题。答题时不带题眼,题眼后不叫加序号。观点论述题没有按格式来,很多没写观点论述结论,导致最后的小论文题得分率不高,学生的书写非常不规范。
第二,基础性知识的书写不够准确。说明学生考前的背诵默写不够扎实,该背诵的影响类知识点背诵还不熟。
第三,答题缺少规范性语言,思考角度过于单一。比如启示类,答的不是做法而是作用。比如积极作用类,没有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军事等角度多方面思考。比如表现类题目,思考角度不全面,没有结合材料,只得了一半的分。
问题三:部分历史概念名次词不清楚。比如政权分立、政权并立和分裂割据的区别。由此延伸出,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的阶段特征不同之处。再如,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学生混淆不清。
三、后半学期的改进措施
第一,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进度 为后半学期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和学科活动时间。
第二,在课堂设计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两手抓,不能向之前一样光抓基础。
第三,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争取多辅导学生做材料题。
第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和典型习题。
第五,作为教师,做读书,多做题,做一个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
四、近期的感触
本学期的教学让我感触颇深,学生的成才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也受家庭、学习氛围等各方面影响。平时的教学也许看不出学生的水平,但通过考试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学生的能力,反应了教学质量。所以,往后教学,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