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记者,写人物报道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人物采写也许是这世间最有趣的工作,同样也是最痛苦的工作。扎实的准备工作、充实的采访阶段、思考和讨论的写作过程这几个步骤都马虎不得。但是仍有一些在写人物中的忌讳和“坑”,只有成功避免,才能成就一篇成功的人物访谈报道。
1罗列事迹
这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人物的很多事情都采访到了,但哪些事情能收录进文中,大有讲究。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精英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记者的人物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2人物无个性
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叙述。
如冰点周刊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1500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如写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分。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就围绕“本分”写。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侧面。
3写成人物小传
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
这种人物可以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
4主观论述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论述,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要使用被采访者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并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5仰视被采访对象
采访有权有势的人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地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6做传声筒
被访者说什么记者也说什么,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被访者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是不可取的。并不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7沉闷论述
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8脱离场景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
如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再如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基层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
9大段引原话
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大段引被采访者的原话,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
第一,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10忽略细节
这点很小,比如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11写作不生动
比如“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地说”,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12小标题太多
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记者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才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用小标题,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缝制高手。
13仅采访一个人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文章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一个人物报道最少应该采访四五个人,不能采访一个人就开始写。很多东西写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访不到位,问题就出在采访不全面上。
14没有独立风格
一个好记者写完东西不署名大家都知道是这个记者写的。新闻这种东西就是手工作坊,不是流水线,一对一。
这只能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各种类型的人物报道究竟为什么好,讲不出来,只能揣摩它,这当中有叙事的节奏、语言等等,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只能靠悟。
《新闻与写作》:写好人物报道时要避免的14个“坑”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语: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就是将新闻的结构、导语、直接引语、新闻的语言、描写、新闻的视觉化、新闻的故事化等写作技巧组...
- 第一类:属性值为true或falseAndroid:layout_centerHrizontal 水平居中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