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二十一注:贰
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颜氏家训·教子篇》开篇即讲:“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意思是说,超凡的人不教也能成才,太笨的人教了也见不到效果,智力中等的人,如果不教育,就很难明白道理。
做父母的,先要有平常心。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只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孩子。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不花心思、花时间去教育,是很难获得最好的成长的。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孩子,不会因为父母太忙,来不及在教育上投入精力,就成为“上智”——不教而成。正相反,只会因为父母太忙,来不及在教育上投入精力,而坠入到“下愚”的行列之中去。
“养不教,父之过”,生养了孩子,如果不去教育他,实在是做父母的最大的过失。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责任,因为自己忙,将这样的责任推给旁人,绝对是徒劳无益的。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家庭,或者将子女丢给家中的老人,或者将子女的教育全然拜托给学校,或者干脆听之任之,这些做法,实在是全然放弃了为人父母的义务。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记述了古代帝王之家是如何重视教育的。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嫕,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在古代,帝王之家有一整套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帝王的教育甚至是从胎教开始的。怀孕三个月时,就要搬入专门准备的住处,不该看的东西不看,不该听的东西不听,音乐、饮食,都严格遵循礼节,按照一定的法度来提供。这种从胎教开始的教育子女的方法,被镌刻在玉板上,藏在金柜子中。太子出生后,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为之选定了教育他人生大道的老师,从那时起,就开始教育和积淀他孝、仁、礼、义等方面的涵养。
相比于古代的帝王之家而言,我们普通人实在是已经落后了很多。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然不懂得奋起直追的话,实在是在我们的子女面前,人为的添加了一道他永远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作为父母,所能给予子女的无外乎是慈爱与威严两种影响。这两种影响,要伴随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节。
孩子懵懂无知之时,慈爱要多一些。让孩子天然的愿意亲近我们,亲,才能信其道。从孩子知道察言观色,能够弄懂大人喜怒哀乐情绪的时候起,就要逐渐的教育他。借助慈爱与威严两种影响,让孩子行止得体。让他做的,他能够去做;不让他做的,他就不去做。
伴随孩子的长大,先前的“行止得体”会让他少走许多弯路。没有威严而慈爱,也就没有子女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便不会有谨慎小心,也就不会生发出接受社会教育的根本基础——孝。
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通过威严与慈爱的干预,涵养出孩子天然的“孝”来。有了孝,才有了教育的前提。
许多父母常常是慈爱有余而威严不足的,甚至会因为孩子“还小”,想当然的放弃应有的教育干预。
教育最讲究的就是时和度,“当之未发谓之豫”。当问题刚刚有些苗头,还没有变成问题时,就及时干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父母常常因为觉得孩子“还小”,在孩子已经能够察言观色的时候,并不对之施加教育影响,在吃、喝、玩、乐方面,一味的纵容他。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对于“度”的把握,慢慢变得骄横跋扈。到了这个时候,做父母的才会想起去遏制它,伴随孩子的“失度”,父母在教育方面也开始“失度”。此时的教育干预,已经是收效甚微了。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见到一个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偶然学会了抓握,便开始拽父母的头发。尽管被孩子拽得生疼,做父母的还是会嘻嘻哈哈的不以为然,最多嗔骂两句,在孩子看来,全然是鼓励的样子。殊不知,这样的鼓励,常常是孩子形成恶的习性的根源。
对于多子女的教育,还有一个一视同仁的问题。特别是在二胎政策放开的今天,两个子女之间的年龄会悬殊很多。甚至孩子的天性、天赋之间也会有所区别。一视同仁的关键是,聪明伶俐、漂亮可爱者爱之,显得愚钝呆板的那个,我们也要厚待他,决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颜之推还讲了一个家庭教育价值观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孩子的人生增值,使之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成为最好的自己。
颜之推讲了齐朝一位士大夫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十七岁,擅长写公文,会说鲜卑语,能弹奏琵琶。
那位士大夫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这些特长能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人会不宠爱他的。
颜之推说:“若有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即使这样做能让你们当上卿相,我也不会同意让你们像他的孩子那样的。
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在于培养不出能够自立的孩子。
以附庸、讨好别人为教育的出发点,这样的家庭教育,最终很难有像样的结果。
��<�y)�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