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友们好,我是小葱明。
最近在读吴军老师的《态度》,其中有一封信是关于对“躺平”现象的看法,我梳理了下这封信的写作脉络:
(1)举出年轻人躺平的现象,年轻人对躺平的具体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其实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2)躺平一词的滥用,拿与一些低欲望生活先辈们这样类比,真的能划等号吗?
(3)作者再举例欧美躺平的年轻人,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年轻人消极过世的现象?
为什么在美国繁荣时期,许多年轻人却开始陷入迷惘呢?作者发现这些年轻人并不是对社会不满,而是社会太好,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年轻人反而失去了动力。
20世纪50年代,欧美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躺平也很相似,那这些人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作者发现这部分人中,有的人躺到一半,又回归到社会中认真工作去了,有的人却还一直继续躺着,成为了流浪汉。
作者通过他人发现有些流浪汉沦落至此,并不是因为没有钱,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才流浪,而是因为他们有鲜明的主张,反对传统道德,批判政府对公平权益的性质,批判大公司的贪婪和社会机构的陈腐。
从欧美这些躺平的流浪汉中,作者发现他们的想法就和现代年轻人不结婚,不买房,不娃,拒绝成为资本家的奴隶和为他人赚钱的机器的想法相似。作者不免对这种想法产生了担心。
(4)作者发问躺平等同于极简生活吗显然是不能划等号,极简生活是降低欲望,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许多人把躺平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太卷了,其实是物质生活太好了,这是上代人努力换来的结果,躺平了也不会饿死,如果放在古代,不认真勤劳工作,可能饭都吃不上,那时候你还敢躺平吗?
作者告诫年轻人:如果你对社会不公平而感到不满,比起直接放弃,躲进父辈们直接提供的安逸小窝中,不妨直面挑战,创作一个更公平的社会条件,展现自己的价值。
胖友们,对“躺平”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