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自称是“躺平”青年发布的宣言,里面说:“躺平就是选择认怂,不玩了。保留维持生命的低欲望,放弃大部分需要花钱的娱乐和社交。躺平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但也不至于劳苦,这种个人选择不应该向任何人宣传,完全来去自由。躺平就是不辩论,对于任何指责都回答“你说的都对”,因为用他们的价值体系辩论无意义,躺平的人只互相交流如何躺平,蔑视外来的蔑视。”
今天,在《吴军·硅谷来信》中,看到吴军老师的分析与解答:
在“躺平”问题上,欧美国家也早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和欧洲,一代代出现了好几波对社会不满、发起积极或者消极抗拒的年轻人。这就是“迷惘的一代”。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等。
那么这些人身处于怎样的时代?
美国而言,其实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美国发展最为繁荣的两个时期之一,史称柯立芝繁荣,另一个这样的年代是克林顿时代。而欧洲的这一时期,则是作家茨威格无限怀念的“昔日的好时光”。
到了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欧美又出现了一波年轻人的运动,这些年轻人的主张和“躺平”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颓废派等等,后来的“嬉皮士”也是这一派人的延续。研究文化现象的人讲,这些运动体现了新青年对“旧制度”、“旧道德”的不满,体现了年轻人消极不合作的反抗态度。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躺平的人,最后分化了。
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70年代,穿上了正装,开始上班,或者认真创业,从事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比如乔布斯和比他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硅谷第二代创业者都曾经是“垮掉一代”的年轻人。
还有一部分人一直躺到了今天。在往日嬉皮士运动的中心伯克利,今天还有很多无家可归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从60年代一直躺到了现在。
这些无家可归者,之所以成为流浪汉,一方面是因为愤世嫉俗,消极反抗,最后无法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也喜欢这种躺平主义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他们并不完全是因为生活所迫才流浪。
有意思的现象是,有的人并不贫困,手里其实有不少钱,个别人手上的现金甚至比有的普通家庭还要多(因为有的普通家庭手里甚至拿不出500美元的现金救急)。
这些人其实有很鲜明的主张,反对传统道德,批评政府对公民权益的限制,批评大公司的贪婪,社会机构和NGO组织的陈腐等。
所以,有的人讲“躺平”是今天年轻人的思想解放,但是了解过当代世界的历史就知道,所谓“躺平”的主张并没有超越欧美60年代“垮掉一代”年轻人的水平。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想要躺平,是因为还有条件躺平,是上一代的奋斗给年轻人创造了可以躺平的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在柯立芝繁荣的时代,美国的青年人反而出现了迷惘。这是躺平的硬件条件。从软件上讲,今天的社会对个人行为也更加宽容,让一些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生活。但是,一个人躺久了,恐怕就像伯克利的流浪汉一样站不起来了,一个社会躺久了,可能就再也没有让人躺的资源了。
如果一个人对于社会中一些不公平现象有所不满,比起直接放弃,躲进自己的小天地中在父辈提供的条件上一躺了之,不如采取行动,和其他人一同来营造一个更好的、更公平的环境,让社会尊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每一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