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由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国人喜欢,节目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同时,唤醒了中华民族血脉中深藏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国人,如果不懂中国诗,的确是一件憾事。
民国著名学者胡怀琛先生的《中国八大诗人》一书中,作者从开宗立派及影响渊源入手,选出八位诗人。虽存有争议,尤其是最后一位王渔洋,存世作品数量及影响力均不及王维等大诗人,但其作品“婉转而含蓄,真正继承了《诗经》的衣钵”,开一代之先河,影响深远,虽为一家之言,却也不无道理。
在读了胡先生此书后,对先生的独特视角深感兴趣,意欲研习先生笔下陶渊明等八位开宗立派的诗人。
02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29岁入官,“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也曾胸怀大志,欲有一番作为,无奈门阀制度森严,难见政治清明景象,理想和热情被现实一次次磨灭。自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说自己性格刚直,和世道多有违逆,济世抱负难以施展,遂击壤而歌,布衣蔬食,拥抱田园。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嗜饮酒,“抱孤念,爱丘山”,被称之为“中国的泰戈尔”,二人都与自然同话。
开创田园诗先河,写真生活,真乐趣,真性情,被王国维先生赞许为“数百年而一出”的天才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于贬谪期间,读遍陶渊明所有诗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毛泽东等诗风均受其影响。虽躬耕陇田,一生清贫,却为后人留下一个心灵家园。
03
只慕陶潜笔下桃花源,
并未体会他心中悲欢。
初识他,是中学课本上的《桃花源记》,他笔下桃花源,怡然自得,与世无争。
04
布衣蔬食,拥抱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再读其诗,却有另一番体会。陶渊明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世人从其诗作中读到的多是高逸,悠然自得,超凡洒脱,却很少体会他入世不可得的无奈之情。东晋年间门阀制度森严,他性格刚直,仕途不得意,空有满腔热忱,济世情怀,却只能选择退隐山林,击壤自欢。
也不曾体会挣脱凡网,退隐山林之后,在贫与富,饥与寒,生与死之间交错的孤独悲凉之感,以及对不起妻儿的愧疚之心。
05
不随俗浮沉,便寄心于远
《饮酒二十首·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读书亦或为诗,不为功名,不为五斗米折腰,只为将真性情、真乐趣结于文字。陶渊明的退隐是心灵的避离,内心屏蔽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因而再无“车马喧”的尘世喧扰。
苏轼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不尚藻饰,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世人常用"平淡"二字论其诗风,然平淡中有意趣,淡中有味,其平淡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为红尘翻滚的后人留下一个可栖居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