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高三生活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段痛并快乐的日子。
那时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也都享受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单调却充实的生活。
因为常听老师说:到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我开始变得十分刻苦,常常是眯着眼、看着英文卷子梦游。毫无意外,最终我灰溜溜的落榜,庆幸的是,那一年,我收获了一个很宝贵的品质——勤奋。
第二年高三复读,因为一件小事,我学会了人生更重要的一堂课“偷懒”。
那时候,整个班级流行一帮一互助活动,不用说,你们猜。
像我这么优秀的学霸肯定是会被分配给一名
成绩XX……
好吧,实在编不下去了。我承认——自己就是那个被帮助的对象,o(╯□╰)o。
要么说,越努力越幸运,可能我实在是太努力了,就连班主任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成绩总是不见涨的我极其幸运的和全班第一名成为了同桌。
模考时,还在打草稿的我活生生的看着他做完数学卷子的选择题,心里那个恨呀,一个劲的涌过来,恨不得抡起板凳就是干!!!
也就是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一个道理:智商压制、这绝逼是智商压制呀!!!
也许盯他看太久了,这家伙带着一副电视剧反派小角色的奸诈表情,指着最后一道选择题问我:这个你算出来了吗?
此处省去一万个脏字。我心想,假如自己是小说里的男主就好啦,这时的我肯定是在扮猪吃老虎,就在他意想不到的时候,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反败为胜,要的就是让对方无地自容。
事实上,可怜的俺,只能扭过身子,双手抱头捂耳朵,没错,这是我惯用的伎俩,假装自己在思考!
不过说来也挺神奇的,那一刻,我盯着卷子,一分钟后,答案竟然在我脑海里出现,我扭过头对着那家伙说:选D,并且活生生的把那个“吧”字给吞了下去。
这家伙悠哉的说了一句:矮油,不错哦!
那一刻真是说不出的味道呀,一方面恨那家伙也太小看我,另一方面也开心自己终于明白了一点:其实大多数的人智商都在一个水平,那些所谓的天才也不过如此,只要你相信你可以,你就一定能行!
因为长期固定思维,我们总觉得做题一定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拿着笔一步一步来计算,所以似乎是自欺欺人一样,我们就这样埋没了自己本能的天赋。
实际上,大脑的运算能力是极其恐怖的,有人尝试,没有经过专业练习,第一次心算就可以实现5位数乘5位数再除以3位数,最后精确到千分位的结果。不信的话,你也可以试一试。
从勤奋到“偷懒”,我经历了一年。看似矛盾的两个词,《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本书却给了我们一个很用心的解释。
勤奋不再是我们意义的勤奋,反而是一种近似痴呆的做法。相反“偷懒”并不是叫你真正意义上的偷懒,而是让你学会有目的,有方法,有条理的开发和分配自身资源,不断朝着所谓的天才靠拢的一种方法。
过去我们自认为勤奋很光荣,事实上我们的所谓的勤奋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看着在做卷子,其实在梦游,看着在背单词其实在看上面的插画,看着去图书馆,只不过是去蹭wifi。
别再用勤奋来掩饰自己的懒惰,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偷懒”,什么时候我们便拥有了高效率的生活。
相比那些优秀青年,我们的确是有点“笨”。笨在自己不相信自己、笨在明知道方法不对还在固执、笨在明明同样可以成为天才却不敢迈出勇敢改变的第一步!
所以哪有什么天才,只是你太“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