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白话】樊迟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爱护别人。”他再请教如何算是明智。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有听懂。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使他们位于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房间,看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请教如何算是明智。老师说提拔正直的人使他们位于偏曲的人之上,就可以使偏曲的人也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句话真是含义丰富啊。舜统治天下时,在众人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远了。汤统治天下时,在众人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不走正路的人就自然疏远了。”
樊迟这位学生确实人如其名,反应比较迟钝。不过,资质是无法强求的事。这次,他请教老师何谓“仁”。
在《论语》中,只有樊迟三次向老师请教仁。孔子的答案三次都不同,这次更直接了,只有两个字:爱人。
后来很多人把“仁者爱人”作为一个口号。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给樊迟的答案。
接着,樊迟请教什么是“明智”呢?孔子教学时,经常是仁智并举。有好的居心,还要知道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智慧的判断。否则徒有好心,没有智慧,容易被人利用。
面对樊迟,孔子说,明智就是了解别人。这很不容易做到。爱护别人、尽量给别人帮忙相对简单。
行仁要知人善任,要把皋陶这样的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就是帮助天下人。
了解好人,这是智;提拔好人让他造福天下人,这是仁。智与仁应如此配合。
如果做人处事全凭良心,就没有什么可迷惑。与别人来往全凭良心做事,遵守礼仪的规定,不会说错话,也不会做错事,一生将过得很安稳。
在孔子看来,问仁与智,这是好问题,而且考虑问题的格局要放大一点,要从国家、天下的角度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