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巧姐作为一个出场不多、年纪尚小、形象不很鲜明的角色,为什么能入列金陵十二钗正册?难道曹公是为了凑人数吗?还是说,只要地位高贵,就有资格入正册呢?
我有如下观点。
入正册的人选当然有血缘身份的考虑,至于出场次数与内容篇幅的多寡,并不是是否入册的理由。可卿也就寥寥几笔,她的美丽而惊人的死亡出现在贾家最鼎盛的时候,巧姐应该会在后八十回有故事,第五回已有她纺织的图画,她的美丽而耻辱的新生出现在贾家大厦倾覆之后。曹雪芹擅长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不同时间地点对比,甚至在同一时间地点对比。比如王夫人一个信佛之人,嘴里时时念佛,却动辄用行动杀人。比如宝玉看望将死晴雯,就在晴雯嫂子家里,晴雯与宝玉之间精神的相通,晴雯嫂子对宝玉肉欲的渴求。这样从容而又雷霆逼迫的写作手法让人目瞪口呆,只有曹雪芹这样的高手才做得到吧。
另外,巧姐虽然在前八十回中笔墨极少,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通过判词来看,八十回之后她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
比如她被狠心的贾环王仁卖到青楼,比如善良的刘姥姥救她出了火坑,比如作为富家小姐她最终却嫁了乡下人。
她不仅是贾府败落的见证者受害者,更是最后的幸存者,但她却又是个薄命女。由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存亡,刘姥姥之类的善和贾环之类的恶。她身上的矛盾,命运的捉弄,带有时代的时代特色,令人深思。
薄命司众女子,或早早丧命,或凄苦生活,也许拥有过很美很好的一切,却也失去了更多更多。在她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闪光点是他人所不及。也许前八十回难以描绘出巧姐之好,但八十回后的精彩与辛酸是不可料的。因此,薄命司该有她,十二钗少不得她。
我斗胆猜测,巧姐的一大优点或许是安于贫苦,或许是天生才气过人,谦和、孝顺、乖巧、善良……她总应该是有着值得曹公自愧不如或者暗暗赞叹的好处的。这也正是曹公著红楼巨篇的一大初衷。
除此之外,按照此书意旨,石头记毕竟是以顽石的眼讲述的,那么主人公自然该与石头的主人宝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曹公撰写此书的初衷是悲金悼玉、纪念身边令自己或赞或叹的好姑娘们。且顽石来人间走这一遭,正是为了见证金陵此地的一番爱恨纠葛、风云变幻。那么在人物之间正应该有个纽带,此人乃是宝玉,或者是他脖子上的通灵宝玉。因此,一方面顽石必须接触到所有的主要人物从而描写这些人物,一方面主要人物要有人性的闪光点以成为十二钗(三十六)之一,令人喜爱和哀叹。
根据十二钗与宝玉的关系和十二钗自身的关系,我认为可人为的分成以下六对组合关系。
一,第一对黛玉、宝钗与宝玉有恋情关系。二,第二对元春、探春与宝玉是姐妹关系。三,第三对湘云、妙玉与宝玉有情缘关系。四,第四对迎春、惜春与宝玉是堂姐妹关系。五,第五对凤姐、巧姐是母子关系、与宝玉是堂嫂和堂侄女关系。六,第六对是李纨、可卿是贞淫对比关系、与宝玉是嫂子和堂侄媳妇关系。
从这六组六对关系来看,巧姐也应该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不知以上答复能否说得通?符合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就算是个人的阅读红楼梦的一点理解吧。
说到这里,还是谈一谈曹公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曹雪芹宣称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有其进步的意义,但他把贾府上下女子分成若干等级,假若不是主子姑娘,任你精明伶俐,还是温婉善良,就是进不了十二金钗正册,或许在他骨子里,奴才主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不可撼动的。巧姐,一个小女孩,就算在后文中再怎么出彩,以在全书中的分量也不足以进十二金钗正册的,说白了,还是曹雪芹为贾宝玉走了后门 (好比多年以前,同性恋是被人不齿的一样,越了尊卑次序在那个时代也是不正确的,实在是与时代主流思想密不可分),所以地位高才会在正册,低了便在副册又副册了把所有与他有关系的亲戚也好,知己也好,只要和贾府有渊源,和宝玉有关系,就统统进了十二金钗正册。这样也就不觉得曹雪芹那么可爱了。应该还在豆蔻年华或者还小,巧姐就经历了家庭的巨变,她只能惊恐的看着,受着,这样一个小小的养在笼中的金丝鸟,历经风雨,其心路历程也会惊心动魄,然后归于寂静,甘心在乡间做一个默默地纺织女子,回想小时候的锦衣玉食,恍若隔梦,引起读者对人生的喟叹。
(文/张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