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毕业后几年的时间里,除了上班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应该是第二多了,也渐渐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了「构建认知框架」远比学习一堆的「知识」更重要。以前的自己学习没有目的性,非常盲目,觉得什么好就去学什么,觉得什么书火就去买什么,虽然几年下来也断断续续看了一些,但看完之后就没有结果了,还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时不时产生这样的想法,“明白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也去想了一下为什么会有以前那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过往的学生思维导致的,学生时代的学习,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就写什么,从来不需要思考我为什么而学,因为所有的学习框架老师们都在帮我们做了,我们只要哐次哐次学就好了。
但是毕业后,当脱离了老师,就需要依靠自己主动搭建学习体系,以前就是因为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在自学的路上走了很多弯路,多了很多盲目。
如果把学习比作造房子,认知框架就好比那张设计图纸,如果没有工程师事先设计好那张图,一上来就开始造房子,那很可能就把房子建毁了。所以如果事先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像我以前那样,拿到书就开始看,看到一个知识就开始记,效率低且不说,学完之后也很难应用起来。
那应该如何搭建认知框架呢?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大量输入,阅读是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我把阅读学习分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学习领域。
首先需要确定自己想要学习的一个领域,比如经济学,金融学,思维认知等,我自己最近就特别想提高自己在思维认知方面的能力。
第二步:寻找书籍。
可以先去豆瓣,知乎,或者小红书搜索关键词「思维认知」,就会发现有大量的书单推荐,先大致挑个10本感觉还不错的书,然后再花点时间筛选至五到六本,因为这是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最基本的学习量。
这些书里需要有权威性质的,也要有科普性质的,权威性的书是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们是最有效帮助自己搭建认知框的工具,唯一缺点就是阅读门槛比较高。而科普性的书很多观点会比较新颖,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一些晦涩的知识点,是知识点的补充剂。
第三步:检索式阅读。
当找好了相关的书,接下来就是阅读了,很多人会比较喜欢纸质阅读,觉得这样更有感觉,当然这都看个人喜好,我有时也喜欢看纸质书。但如果单从效率上来说,更推荐电子化阅读,因为电子书不仅可以一键搜索关键词,还能一键复制书中重要的观点,案例,如果阅读能力比较强,还可以双开屏幕,同时阅读多本书。
第四步:构建知识框架。
黄金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围绕这三个点搭建框架体系,一般来说,所有学习都逃不开这三个问题。然后可以在一些重要观点边上写上自己的思考,比如我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我有没有相似的经历可以来举例,我以后遇到可以怎么做,当然也可以提出对观点的质疑。
当拥有了一套学习的底层逻辑,会发现任何领域的知识也都不会畏难了,因为当知道如何去解决它的时候,心中已有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