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鸡娃”和“内卷”一样,已经成了互联网热词。多少父母付出全部的精力只因信奉一个道理: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正是这个信念,让花样繁多的教育培训成了香饽饽。周中运动课、周末艺术课,每个家长都是统筹时间与行程安排的高手。是考国内名校,还是“爬藤”,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家长就做好了选择。
“鸡娃”的出现,暴露出家长们对孩子未来成长道路的担忧。一方面,美式观念的“快乐教育”的反智本质在近年来暴露得一览无余,家长们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孩子沉溺在被某些公知鼓吹的“童年的无知的快乐”当中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也让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了更多的期盼,不求样样精通,但求与众不同地鹤立鸡群,于是乎和孩子每周奔忙于各个培训班之间。许多人对“鸡娃”现象嗤之以鼻,身体却很诚实地也加入到培养“鸡娃”的行列当中去,于是本应该只出现在成年人世界的“内卷”出乎意料却也情理之中地降临在了新一代的孩子们的身上。
尽管如此,我依旧认为“鸡娃”现象不应当被一刀切地认定为垃圾和糟粕。我们更应当看到“鸡娃”现象的背后,除了如此攀比式的教育理念给每个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外,还有它所能带来的正面启式。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鸡娃”的出现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自然产物,而我们的国家想要在国际社会上取得更大的优势,获得更深远的成就,就更要正确引导“鸡娃”的培养,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放弃向着培养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下一代这个方向去努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在校内课后服务机制的探索上其实还是取得了不少成果的,上海将“公办小学学生课后服务”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也被列为民心工程,是很不错的一次尝试,这种“官方带娃”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只要“愿意留校”的参与方式也让更多孩子能够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成长,出台更多的类似政策,打造独具教学特色的中小学,让更多教师能够下沉到城市的每一个学校当中,让每个学校的学生能够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上相互流动,将有可能是解决城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职业教育的某种延伸。另外,针对课外辅导机构也要开展整顿,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入和行业运行标准,及时刹住攀比的歪风邪气,及时制止“内卷”的倾向,从外部环境入手让“鸡娃”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
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只在上海这种经济发达和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在西南、西北、大山深处的的孩子们能够走出困境,走出贫困更是我们教育部门应当思考和探索的重点内容。仅仅依靠欠发达地区支援项目和支教志愿者队伍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直达病灶的师资扶持、更加实际的教育经济政策以及强制性更强同时保障力度更大的人才下基层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才能够将被边缘化的孩子们拉上时代发展的快车。
“鸡娃”背后的教育怪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需要多方努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但我相信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推动全社会形成共识,定能破除这一怪圈,让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