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
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
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钱币的主要形式是金属货币。
今天我们就来细讲贝类货币。
天然海贝(公元前1368-618年 )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