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了很多稻盛和夫的《干法》《活法》,冯仑的《岁月凶猛》,《王阳明大传》,《这不是你的错》《刻意练习》《他人的力量》,每本书都描述了作者面对世界的立场。大德大成就之人 ,对世界秉承中庸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们面对世界有三种立场:
1. 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
比如小孩手里拿着一块石头,一松手它就会掉下去——这是孩子长大后会明白的物理学道理;火、装着开水的壶不能用手去摸,小孩不会因为壶不能摸而哭——我们最初的认知里是包含物理立场的。
物理立场往往包含着你不能控制和抗拒的,这种立场下,你会对你接触的事物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不去控制、没法改变的态度。
2. 设计立场: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
比如一个钟表匠做了一个钟,我们就觉得它必须是准的,如果走走停停,就是有问题的,但问题不在于表,而在于设计者。所以在这种挫败感之下,我会想办法来修好它,或者重新改变我的设计。
因为是你想让它怎么样,你有一个既定的意图,如果不这样,你就会觉得有问题,就有想办法去改变它的欲望和冲动。
3. 意向立场: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
这种立场是设计立场派生出来的。意向立场和设计立场不太一样,比如孩子对父母,或者父母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意向立场——你该怎么样,如果你不怎么样,我会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你,而不是我。
当你的情绪处于“怨恨恼怒烦”的某一状态时,你可以提醒一下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在滥用意向立场?”这时,比较有效、简便的方法就是重新回到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让你的心智能量重新回到认知状态。
西方哲学史上的“斯多葛主义”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是把世界进行二分: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要想使你的心智能量避免徒劳耗费在意向立场上,你首先要把世界分成“可控”和“不可控”的——“不可控的”是物理立场,“可控的”是设计立场。不要让自己的心智长时间地逗留在意向立场上。
总而言之,意向立场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立场,它很容易让我们远离认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