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下还有课,还在码字,课准备得怎样了?
明天啊,看看,是讲气硬性胶凝材料?听名字已经够专业了吧!
别急,这里面有个代表,吃过石灰蒸蛋么?
虽然很美味,但今天我们不吃,主要是讲,我想来点文艺范: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的于谦写的一首吟诵石灰的诗,它详细描述了石灰的出处和性质,让我们一起透过诗来感受这种建筑材料的魅力吧……
这是当下的自己在课前备课时想象的众多情境之一。面对孩子们,总想将最好的自己呈现给他们,总想在课堂找点乐子,希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热情。
回想自己的从教经历,十年有些啥变化?体会最深的或许是自己关注度的改变。福勒和布朗曾将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将这些理论放在自己身上,感觉贴切极了。
记得初来咋到,总希望被认可和肯定。于是将巨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同学生搞好关系上,甚至有点想控制学生……
到后来,当自己站稳了脚跟,想着较多的便是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关心较多的是如何上好课的问题……
再到现在,走到台上,感觉目光不再那么短浅,锁定的是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眸,考虑差异,认识发展水平的不同,继而便会合理选择内容和方式。
或许,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的自己,心境虽有变化,不好说自己有多熟,但在教书育人的大路上,心底定位的是长期处于不断成熟、不断成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