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往事系列之:无锡的节场
无锡的第一个节场,也就是北方人通常说的庙会,属于梅村。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
据说,正月初九这一天,是吴地的祖先泰伯的生日。泰伯曾是大周王室的太子,为了让其父王中意的三弟季历接替王位,三让王位,携带二弟仲雍举族奔吴,来到了江南梅里,也就是今天无锡梅村这个地方,创建吴国,开创了吴文化,带领吴地百姓将蛮夷之地建设成了鱼米之乡。为了纪念泰伯,就在他生日这一天,吴地的百姓在梅里设置庙会,每年焚香祭拜泰伯。
还有传说,正月初九也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老百姓把泰伯等同为道教里地位最最尊贵的玉皇大帝,并尊之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他们的生日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为“天生日”。
于是,位处无锡梅村的泰伯庙会,也就成为了江南地区开春的首个庙会。其他地方实在不敢去争抢的。
泰伯庙会,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实际上有五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祭拜泰伯。梅村设置有泰伯庙。魏晋时期的《吴地记》中,对梅里的泰伯庙已经有记载。改革开放前,曾经作为“四旧”被破除了,后来慢慢恢复,现在已经由政府出面组织仪式。随着国家级非遗的申请成功,祭祀仪式已经与文化旅游活动相结合,重在传承至德精神、展示吴地文化、促进经济活动了。当然,祭祀仪式不仅在泰伯庙会期间举行,清明也会有重大活动。吴氏宗亲的祭祀仪式可是隆重的盛典。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也曾经前来参加过。第二部分是民俗巡游。彩车队、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和非遗项目展示什么的。彩旗招展、鼓乐喧天,十分热闹。这也是最吸取群众的。第三部分是游乐活动。什么射击、套圈之类的。第四部分是摆摊商贸。实际上是各色各样的地摊经济。大多是便宜货。小商小贩用扩音设备叫喊着吸引游人。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应该是特色小吃。本地的小吃、外地的小吃,沿街排开,琳琅满目,就是一个露天大排档。第五部分是宴请亲眷。这个要重点说一下。无锡乡下有个说法,过年可以不留饭,但节场一定要留饭!意思是说过年你可以不宴请亲眷,这节场一定要请亲眷来家里吃饭。所以节场这一天,每家都会请亲朋好友吃饭。饭店早就订满了,没订到的就请厨师到自己家里烧制。
还是在十几年前,我曾经在锡山工作,有幸现场观摩了一回。先是看了民俗巡游,也逛了市场,品尝了小吃。场面确实是大,非常热闹。中午时分来到朋友家,吃饭喝酒。朋友家摆了五桌,三桌亲眷、两桌朋友。酒水丰盛,主人热情,酒足饭饱,尽兴而归。尽管我也算是无锡出生的人,但参加这样的乡镇庙会活动还是首次,感觉还是蛮新鲜,心里有些小激动。
惠山古镇的庙会,恐怕是无锡市区唯一的庙会了。我在古镇附近生活了十多年,一直没见到过有什么庙会。直到惠山古镇复建后,才听说要有庙会了。所以,这是个近些年才安排的庙会。通常在正月十五举行,重头戏就是民俗巡游。还会有文艺、戏剧演出。传统文化展示的色彩更加浓烈。个人感觉庙会的层次也更高一些,非常值得观赏。古镇紧挨着锡惠公园,交通也方便,一次可以游览两个景区,更是游客如云、人山人海。
家里有亲戚是舞龙队的,无锡人叫调龙灯的。这个队伍非政府行为,是自发组织。成员基本是固定的,来自各行各业,但大多是一个村上的。到了春节或元宵、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会有人请他们。节庆活动,怎么会少了调龙灯的?尽管收入不多,基本上是业余爱好,但还是蛮有面子的。
后来还到无锡西部的胡埭参加过一次节场,那已经是五月一日了。艳阳当空,已有夏天的感觉,马路两边到处都摆着摊,就是一个摆卖廉价物品的小集市。吵闹、喧嚣、燥热,空气中充斥着高亢刺耳的叫卖声、食物的烟火气味和没完没了的扑街歌曲吟唱声。没见到有民俗巡游,只有摆摊、游乐和宴请亲朋好友三项内容。或许是镇子偏僻,文化根基浅;也或许是当时政府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缺乏文化引领。
无锡的节场时间安排上是有排序的,防止扎堆,便于老百姓探亲访友。这第一场当之无愧属于梅村。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后面就有顺序了。比如,有一年,我就看到,二月初二是靠近常州的洛社、石塘湾这边了,初八开始则是前洲、西塘,二月十九开始是锡西的陆区和锡南的新安。实际上江阴、宜兴等周边的节场也是有排序的。但一般都在农历四月份结束。我当时就听说,胡埭的节场是无锡城乡最后一个节场了,还说为了方便聚集人气,干脆就不按农历来定了,就定在五一节了。后来了解,还不是这么回事。离开胡埭不远的玉祁节场是农历四月二十,应该是在五一节以后了。江阴和宜兴有极个别的在农历的七月和八月还有节场。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时间安排应该一直是固定的,是否有变化,我没有查证。
节场最忙的当属小商贩。先要把一年当中节场的时间搞清楚,提前要到各个乡镇看好出摊的场地。我印象中,一、二十年前,这个出摊场地是需要付钱买的。向市场管理部门购买。一个摊位几个平方、在什么位置、用几天、多少钱,都是明码标价的。当然,没有一定的关系,最热闹、最抢手的摊位一般人是买不到的。我有个朋友就替一个小商贩操作过这个事。托了人、交了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位置。当然,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保证秩序也是应该的。如果由着小商贩自己乱来,肯定要出事。
买好了位置,还得提前把货物运送到位。节场一般六、七天,这摊位得守着,许多商贩吃住都在这几个平方里。搭着一个简易的小棚子,生活十分辛苦。再说又都是贩卖的便宜货,挣两个钱也不容易。节场结束,人货散去,一片狼藉。好在无锡市区除了惠山古镇等旅游景区还搞些类似的活动,已经全面废除了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网上购物也渐渐成为时尚,什么淘宝、京东、拚多多,品种繁多、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乡镇节场在摆摊经济这一块还能怎么持续,确实是个问题。没有了这一块,一个节场要连续六、七天,靠什么维系?看样子还得与文化旅游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才行。这两年疫情管控,不让组织大型集体活动,节场也没有了。好像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似乎过年更不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