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也是他下定决心,步入职业作家的开始。它虽然被国内人士推崇为四大神作之一,但也同时面临着最多的质疑和挑战。因为这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其他三部相比而言,是有感情分在里面的。
在去年阅读了《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今年将剩下的《放学后》和《恶意》看完。原本想着写《恶意》的读后感,但是看完之后,那种仅仅只是“看你不爽”而将人杀死并设计让其身败名裂的感觉,让我最终放弃了之前的想法。
说回《放学后》,从整体上来看,破案平淡无奇,结尾处作了一点“设计”,但前面的提示足以让人猜到,故而并未起到“反转”的效果。反而让我觉得有点仓促,倒像是败笔。
动机
很凑巧的是,今年国庆阅读的这两本书,都在作案动机上,令我吃惊。这本书的作案点击,让我吃惊的地方在于不明就里。我试图作出这样的结论:一来是中国和日本、现在和过去的文化差异,就我国社会的这几十年发展,人们不正是变得越来越开放?而1985年的日本社会,应该是更加保守吧,我如是想到。二来是男女差异,女性无论再开放,就整个社会群体来看,在这方面,还是应该不如男性。也就是说,作为女性的惠子,对于自慰被别人看到时的羞愧之心,应当是超过我的想象。
不合理之处
纵观全书,仅以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有以下地方不是很合理:在书中说道,两个女学生两次假装差点杀死了前岛,从而制造出凶手是针对前岛的假象。但是从这两次事件来看,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生的两个女生,要把握好时机并不简单,稍有不慎,前岛就会一命呜呼,她们的计划就会落空。而存在这样的风险,依然作出这样的设计,不免也有点抱有侥幸的心态。或者作者可以考虑在文中多加点笔墨,来让惠美对这种心态进行描述。比如“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呢”或者是“当时我们哪里想那么多”等等。
结局猜想
对于 主人公的结局,我个人是倾向前岛已经死了。他在死前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确实辜负了裕美子,所以他反而希望:裕美子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快乐以及孩子。然而,想借刀杀人的裕美子不知道的是,前岛只是棋子,凶手是惠子和惠美。她们针对的不是前岛,如果警方破案,裕美子和她的情夫也必然浮出水面,那么主人公临死之前的期望,便会落空。
主凶
说到底,我认为这一切,惠子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原本她的角色,是要劝阻惠子放弃自杀的念头,鼓励她重新站起来。却偏偏要设计杀害村桥和竹井两位老师,从而间接害死了前岛。而这些案子被破之后,惠子、惠美、裕美子和她的前夫也必将遭受牢狱之灾。这样的结局,虽然可以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原本可以避免的惨案,最终却牵扯了越来越多的人,作为这件事情的主谋-惠子,难道不应该承受更多的过错吗?
结尾
我以前十几岁的时候,也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这些好奇有可能是危险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但很多人都没有付诸行动。因为我们好奇,但我们还保持有理智。所以,这种杀人缘由若以年龄来做借口,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这两个女学生,特别是惠子,就算长大之后,我感觉也是危险人物,因为她的内心,原本就藏着一个恶魔。
日本的犯罪率不高,但未成年犯罪在那个年代却连年增加。而这,也许就是东野圭吾创作的初衷吧。虽然我认为它与其他三部还有差距,但它完成了它的使命-打响了东野圭吾的名声。东野圭吾也正是借此,才得以有机会,创作出更精彩的故事出来。所以,从这样来看,它亦可称为“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