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蓝。
今天谈谈“自私”这个话题,说说到底要不要做一个自私的人。
1、人类是否天生自私?
人类到底是不是天生的自私?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很多争论,就是所谓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议。
无论是持有哪一种观点,都能找出各种证据证明各自的观点,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我觉得从“善”和“恶”这种角度讨论人性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复杂多面的,无法单纯用“善”和“恶”这种二元对立的属性来定义,
而且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始终没有统一的结论,这种讨论肯定是没有结果的。
假如换成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是否天生自私,则容易得多。
先说结论:我认为人类是天生带有“自私”这种基因的。
我们都知道,动物是只有本能的,它们所有的行为都出于本能,就是一切为了生存。
它们会为了食物而自相残杀,吃掉自己的同类,“六亲不认”,为了生存它们什么都会做。
而我们人类呢?也好不到哪里去,从动物进化过来的人类,仍旧保留很多的“动物性”,为了生存,人类也同样会做任何事情。
在原始时代,食物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果不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去争取食物,而是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肯定会最先死亡。
举个例子,当初有2个原始人,他们一开始发扬风格,采摘来野果、猎来野兽,自己不先吃,先给同伴们吃饱了自己再吃,到最后,他们会发现同伴们根本没给他们留一丁点儿食物,因为当时的食物极度匮乏,人们根本吃不饱。
这时,其中一个原始人心里便开始琢磨:我这么无私的给大家贡献食物,到头来他们什么吃的都不剩给我,这样下去我一定会先饿死,算了我还是自私一点,先自己吃饱先再说吧。于是这个原始人就活了下来,他体内“自私”的基因就遗传下来了。
另一个原始人却不这样想,仍然坚持发扬无私的风格,别人先吃,自己最后吃,结果,没多久他就饿死了,而他体内“无私”的基因就消亡了。
最终进化的结果是:“自私”的基因活下来了,“无私”的基因消亡了。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说过:“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完全“无私”的人类都被历史淘汰了,只有“自私”的人活下来,“自私”的基因在人体中被一代代的遗传下来。
所以,我说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天生自带“自私”属性。
时至今日,食物不再短缺,但对于其他资源的争夺,依然少不了“自私”基因的帮忙。
2、极端的自私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自私”让人类得以生存,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无私、互助、分享等这些减少自身利益的行为呢?
因为人们发现,极端的自私不利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要用“道德”之类的规则加以约束,用以达到某种稳定和平衡。
比如有两个原始人,一起去森林里采野果,他们找了半天只找到一棵野果树,而上面的果子刚好只够一个人吃饱,两个“自私”的原始人为了能吃饱,他们互不相让,
大打出手,可谁也赢不了。这时有一头凶猛的野兽悄悄逼近,好在他们发现及时,于是便立刻停止打斗然后迅速逃离。
这次的死里逃生让他们开始反思以前的行为,为了避免在抢夺食物的时候被野兽吃掉,他们决定下次再发现食物的时候,不再一味争抢,而是两人平分,这样虽然无法吃饱,但不至于饿死,更不会一不小心就被野兽吃掉。
这时,人类开始变得理性起来,明白做人不能太自私、要学会分享, 只想吃独食的人活不长久。
个人之间如此,部落、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试图独占资源可能会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
在组织内部,极端自私的成员也是不受欢迎的。这种极端自私的成员或许能为组织带来一定的利益,但他攫取的利益肯定更多,结果就是导致组织整体利益减少。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个成员的多占,一定会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多占的那个必定不受他人的欢迎,他会被孤立、排挤,甚至可能会被赶出组织,而在原始社会那种缺少食物、外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个人没有组织的庇护是很难生存的。
所以,人必须压制无穷欲望,不能被欲望冲昏了头脑,要保持克制理性才能长久生存下去。
作家王京东说过:“自私是其自然属性,理性是其社会属性。人与生物‘自私’的区别在于,人是‘理性自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总结出一套规则用以约束本能和天性,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道德”、“礼法”、“法律”等之类的东西。
这时,“自私”一词变成了贬义,被赋予了文化属性,不再是对人类天性的一种描述了。
3、道德是一道枷锁
道德应该是盔甲而不是枷锁。
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道德、礼法、法律)来约束人的“动物性”,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知道凡事有好有坏,
有些人自己不遵守规则,反而利用规则来为自己牟利,而有些人只会盲目地遵守规则,不知道变通,最后遭受损失。
比如“道德”这个东西,当初人们创造出来就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假如这个社会人人都遵守道德,法律就会失去意义。
但很可惜,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这个世界总有人道德感低,有人道德感高,道德感低的人往往不遵守道德,却要求别人遵守道德,
道德感高的人则会主动遵守道德,可是他们往往是利益受损的一方。
例如排队时有人插队,插队的人根本不受“排队不能插队”这一道德的约束,插完队很快就办好事情了,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老老实实排队的人,
则又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来等待。
这是不讲公德,而有些人则过于看中“私德”,而不敢争取自己合理的利益。
比如单位有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你很想去,同时另外有一个人也想争这个机会,但对方家庭条件比你差很多,又是的后辈,看来他比你更需要这个机会。
如果你不顾一切的争取,大家可能会说你不够谦让,什么利益都想争,做人太自私,没有一点风度。
如果你是个道德感强的人,又害怕被同事们非议,你可能会放弃这个机会。
其实,你和他都是公平竞争,凭实力争取,本不该有所顾忌,但是身上却加了一副“谦让、牺牲”的道德枷锁,而不得不放弃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机会。
此类事情生活中很多,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国人从小听到大,再比如:
你是哥哥(姐姐),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吗?
你个大男人怎么和女人计较啊!
你看这个老人家卖点东西不容易,你怎么还要讲价啊?
......
我记得有一部电视剧里,故事的背景是七八十年代,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领导要给一名士兵提干,但遭到另一个士兵的反对,反对者的理由是自己的实力更强,
名额该给他。领导是这样劝说反对的名士兵的:“某某的军事素养是不如你,但是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次不提干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提不了干,他就得复原回家,但他家里非常困难,一家老小全靠他的津贴养活。你还年轻,又是个城市兵,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你就不能发扬风格,把这个机会让给某某吗?你就忍心看一个平时关心你帮助你的老大哥再次回到穷山沟里,一家老小再次爱穷挨饿吗?......”最终,这个士兵把机会让出来了。
后来,我常常回忆这个情节,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兵的话,会把机会让出来吗?
如果是我的话,就算心里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让出来吧?
在那个特别强调集体主义的年代,又是在部队里,一个不服从上级命令、自私的、没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人,是很难获得上级认可的,
他不可能获得任何晋升的机会,而且还会被周围所有人排挤。
4、做一个“自私”的人
有一种人容易得“精神内耗”,就是把“自私”和“道德”看成二元对立的人。
他们一方面内心的欲望强烈,渴望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他又被自己的道德感捆住,不想被看成一个“自私”的人。
其实,“自私”和“道德”不是对立的,争取自己合理合法的利益和遵守道德并不冲突。
“自私”是人的天性,合理合法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没有什么不对,我们因该反对的是极端自私的人。
《这就是人性》的作者王心傲说过:
“活得通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标签,让自己活在“老好人”的评价下,
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内心自私的需求,并懂得在人际关系中选择利于自己的最佳行为。
世界上极少存在绝对无私的人,真正成熟的人,必然都是看破并且敢于接受人性自私的。”
以后再有机会摆在我们面前的话,不要不好意思,尽管去争取,凭实力公平竞争的来的东西,凭什么不要,对吧?
嗯,所以我说,做一个“自私”的人挺好。